摘 要:小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形成語文解題思維的重要階段。主要對小學教學領域素質教育進行深入探究,根據語文學科特點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進行創新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幾點具體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創新
創新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切入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語文作為重點學科之一首當其沖的是要進行創新教育,其中通過語文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主要手段之一。積極構建富有創新思維的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發散性思維,這在他們的一生中都是受用無窮的。另外,時代的發展也呼喚著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改革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探究式教學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是人們的共識。因此,教師必須適當改變自己的觀念,實施教學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及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
一、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創新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課堂創新教育總體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通過建立創新課堂示范觀摩點、組織教師進行一系列關于新課改及教法的培訓等多種方式,許多學校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教學效果也更加顯著。但由于農村的各項條件及實際情況的制約使得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落實起來效果不是很理想。具體說來,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教師方面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與需要,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中應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等。
而當今老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講解多,分析少;問答提問多,探究交流少;識記多,創新少;一鍋端多,因材施教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動少;顯性內容多,隱形內容少;應付任務多,自主研究少等現象。
2.學生方面
時至今日,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上看到更多的是教師向學生提問,而聽不到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問。學生只是充當了被動學習的機器,這與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師生間、學生之間良性互動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經調查顯示:(1)有近65%的小學生對語文缺乏學習興趣;(2)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的情況非常嚴重,缺乏主動提出質疑、進行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3)學生缺少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4)低年級學生天真爛漫,愛玩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二、關于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創新的幾點建議
為使語文課堂達到省時高效,讓教師享受教學,讓學生享受學習,就必須讓學生在語文的課堂上“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那么,在農村的特殊環境中,針對現在存在的問題和阻力,小學語文課堂中應具體怎樣實施呢?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提出幾點有針對性的建議:
1.使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交際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同時,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日常生活中的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熟悉掌握并運用語文的規律。最后,語文課程還應綜合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交際、寫作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性和整體把握課本教學的能力。
2.注重布置作業的創新性和趣味性
小學生愛動,頭腦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小想法且缺乏定性,引導不好的話容易形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知難而退”,這對將來學習較難的語文知識是很不利的。因此,平時布置課下作業時,不僅應當減少重復練習,鼓勵學生一題多解,而且最好能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做到課內外結合,讓學生做身邊的語文題。這樣能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的實用性,覺得語文不再是抽象無用的理論,而是“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在內心里崇拜語文,從小就立志學好語文。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蘊含著豐富的“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材料,都有在運用中獲得創造性思維發展的可能性。為此,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設法引導學生去學、樂意學,學得開心。
總之,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是當前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還能提高教師的個人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應積極貫徹新課改的指導精神,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探究能力為目的,努力做好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姜梅.小學語文課堂創新教學的淺探[J].科學大眾,2009(07).
[2]劉艷.淺談小學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0(31).
[3]曹文茹.新課改下的小學教育之我見[J].神州:下旬刊,2012(2):236.
(作者單位 山西省原平市新原聯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