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愈來愈凸顯,以教育為基點促進人的發展的社會發展觀日益占據主導地位。1995年召開的世界首腦會議呼吁:重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價值體系,重視人的和諧發展,重視包括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內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都應走文化內涵發展的道路。在當代,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社會發展觀愈來愈明顯地改變著人們對社會進步的評價標準,愈來愈影響著人們的價值意識和社會行為模式。
我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是指與人類社會直接關系的文化現象,人們一般把文學、史學、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語言學和藝術等統稱為人文科學。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社會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人文素質,是指社會中人建立在人文科學之上,通過對人類優秀文化的吸收,受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所反映出來的精神風貌和內在氣質的綜合體現。
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為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輕視人文科學,必然導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從本質上說,學科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人性化、教養化的教育,兩者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從人自身的發展來看,人的存在與發展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的支撐,而且必須要有一定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而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又必須要依靠人自身的物質和精神的創造與享受能力。因而,化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與滲透,正是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它追求真善美,發展學生對人類社會、自然環境的普遍關懷之情和慈愛之情,更有利于學生得到豐富、和諧、完善的發展。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現在的學科教育,發現存在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或無視人文教育的傾向。
化學教學中實施與滲透人文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條:1.課堂教學中滲透化學史的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經常講述科學發現和發明的歷史以及科學家奮斗的故事,讓學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讓學生運用歷史的方法,從發展的觀點追蹤化學概念或理論的演化過程,以激發學生更好地領會和掌握化學基礎知識,而且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使學生在化學教學中學會運用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以提高能力和素質。2.課堂教學中關注人類和關注地球。化學學科的發展,給人類社會的工業、農業等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其帶來的負面結果,也使我們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危機。“白色污染”的危害,礦產資源的消耗浪費,淡水供給嚴重不足,森林資源銳減引起的沙塵暴和泥石流泛濫,耕地喪失和荒漠化不斷擴展,大氣污染加劇,酸雨蔓延,臭氧層出現空洞使數百萬人患白內障和皮膚癌,溫室效應使氣候異常,導致兩極冰川融化,使海平面水位上升,水體富營養化、“赤潮”等水體污染對生物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垃圾成災,戰爭頻繁導致生態災難加劇等。課堂教學中滲透這些環境危機和環境事件,使學生明白關注人類、關愛地球的重要性,既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增強他們對自然、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3.化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德育教育是教育之重。在化學教學中可利用化學史、化學實驗、化學原理等進行德育教育。如化學原理中,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序數的改變,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物質的改變與反應條件的關系,體現了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觀點。
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用自己的言行、聰明才智去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準則,塑造學生較為完善的人格,從而營造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灣縣第一中學化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