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體育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成為“被道德規訓的工具”,學生成為“被道德規訓的對象”,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陷入缺失的困境。后現代主義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認為體育道德教育需要關注學生生存與發展,崇尚差異的平等,倡導對話與交流等。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的重構,即要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示范作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重塑道德權威,確立體育教師的師道尊嚴的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
一、前言
道德教育,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尊重人權和教育主權,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提高人的主體性和獨立性。然而,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作為西方世界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對現代主義及現代性的合理性進行了深刻的質疑與顛覆,強烈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思想、觀念、話語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本文從后現代主義的視角探討體育道德教育的主體性,為審視當前我國體育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的缺失
人作為道德教育的執行者和習得者,理應是道德教育的主體。然而當代道德教育似乎無視這一基本準則,坐而論道,唯教材和書本至上,唯職業道德知識的灌輸為重。在對人的理解上,把人的本質、價值、需要和人與自然、社會、人際關系客觀化、知識化,將活生生的人抽象、隔離、凝固,導致人的道德精神與靈魂的失落。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的缺失導致道德教育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漸行漸遠。
1.體育教師變成“被道德規訓的工具”
教育者是道德教育的關鍵因素,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以及價值判斷的形成。但是,當體育教師想成為“自主的教育者”“有尊嚴的道德人”的訴求遭遇“被規訓的工具”的尷尬境遇時,作為體育道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顯得無奈而又失落,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很多體育教師在“道德教育中的不作為”,成為“一盤散沙”抑或“隨波逐流”。
2.學生淪為“被道德規訓的對象”
道德主體的內在自主和自愿是判斷道德行為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體育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作為“道德主體的我”的意識與存在狀態,激發起學生的內在道德動機和道德需要。只有這樣,體育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教育。但在現有的體育道德教育中學生作為“被道德規訓的對象”而存在,這必然會激起學生的道德反抗,從而直接導致道德教育效果的被抵消。學生作為教育對象而出現“不認同”“不承認”的局面,使得現有的道德教育舉步維艱。
三、后現代主義視野下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的詮釋
后現代主義教育觀認為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發展性和個體差異性,也要尊重教育者的權威性、創造性和需要,倡導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實現道德教育主體性的價值追求。
1.關注學生生存與發展
后現代主義認為,道德教育的影響只有在得到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的選擇、支持后,才能對其知識、能力、個性品質、身體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起作用,才能“讓每個學生抬起頭來走路”(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意義在于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知識相遇的情境,幫助學生將知識作為探究的起點,從而在對知識的理解和創造中尋求人的“自由精神”,尋找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2.追求知識的多元融合性
后現代主義道德知識教學觀是人性化、充滿愛的智慧和終極關懷的,它使知識世界和生命世界的邊界相融合;強調知識的使用價值、人文價值,關注道德知識教學的實踐理性和解放理性,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建設性后現代主義道德知識教學觀更提倡知識的多元整合性、轉換性和建構性特點,要求道德教學由靜態、封閉的體系結構轉向動態、開放的生成,由關注知識的量的積累到關注知識的質的提升。
3.倡導對話與交流
后現代主義道德教學觀強調不同個體間的對話和交流,主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的對話,在對話中各抒己見,通過溝通達成理解,建構多元化知識。學習者的個性、人格、尊嚴得到了平等對待,他們的理解、體驗、感悟、情緒得到了尊重,師生間的緊張對立關系被解構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斷變化,共同對求知過程負責。
4.崇尚差異的平等
后現代主義強調道德教育評價應注重評價對象的豐富性、多樣性,體現差異的平等性。即強調個人之間的差異,主張去權威、去中心、拆結構,摒棄一切歧視,反對追求共識和統一的標準,主張接受一切差異,大力提倡教育者應把關注的視線投向具有無限發展潛能和各具獨特性的受教育者個體。
四、后現代主義視野下體育道德教育主體性的重構
1.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示范作用,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如果把學生的心靈比喻成“長長的膠片”,那么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上面“感光”,留下永久的痕跡;教師的個人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陽光,教師的示范作用會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后現代主義強調對道德的追求,鄙視世俗的價值觀,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2.重塑道德權威,確立體育教師的師道尊嚴的地位
在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信任度的降低和體育教師的主體教育作用的退化,體育教師的道德權威性也在逐漸弱化,從而導致體育教師師道尊嚴的喪失,這對體育道德教育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事實上,在體育道德教育的活動中,學生只有“親其師”,才可能“信其道”。因此,要想改變現狀,提高體育道德教育的效果,就必須重塑道德權威,確立體育教師的師道尊嚴的地位。
3.培養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
在傳統社會,主張采用“一元”的道德判斷標準。體育教師“手把手”地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但隨著全球化和多元化時代的到來,這種把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當作確定的知識來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有當學生形成了自己的主體道德人格時,他們才有可能在面臨多元的道德選擇時不至于隨波逐流、迷失自我,才有可能擺脫面臨多元選擇的困惑,做出恰當的道德選擇,最終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辛慧麗.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原則及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
[2]李清聚,范迎春.后傳統社會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J].教育探索,2010(5).
[3]何穎峰.文化多元化境域中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J].中國成人教育,2010(20).
[4]趙秀文.當前我國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9(8).
[5]許華瓊,胡中鋒.后現代主義知識教學觀及其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1(1):15-18.
[6]李三福.論后現代主義的教學觀[J].外國教育研究,2004(1):23.
(作者單位 張高保:湖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袁青:貴州安順學院體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