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繼續在教學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要改變這種狀況,因材施教顯得極為必要。“分層次教學”就是一種把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理論依據;實踐措施;問題
“分層次教學”是指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在教學目標、內容、途徑、方法和評價上應區別對待,使各層次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好發展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分層次教學”的主要理論依據
1.“因材施教”理論。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因材施教”的理論,這可以看作是分層教學的前身。“因材施教”就是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或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2.“掌握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3.“教學形式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的“教學形式最優化”理論強調指出,在傳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進行書面練習和實驗時采用個別教學最好。在必須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練習演算時,可進行不同方案的臨時分組;差生做容易的題目,優生做稍難的題目。
二、普通高中數學“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思想動員。分層次教學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差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清道理。
2.學生層次化。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學生的選擇,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為基礎成績組,B層次為中等成績組,C層次為優秀成績組。在編排座位時,最好四個人(1個A層、2個B層、1個C層)為一個學習小組,便于討論、輔導、交流、提高、競賽,體現群體中的“優勢互補”。
3.備課層次化。分層次備課是搞好分層教學的關鍵。分清學生層次后,要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為原則,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地制訂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對于教學目標,可分五個層次:(1)識記;(2)領會;(3)簡單應用;(4)簡單綜合應用;(5)較復雜綜合應用。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要求是不一樣的:A組學生達到(1)~(3);B組學生達到(1)~(4);C組學生達到(1)~(5)。
4.教學層次化。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上升的規律。教學中應采用低起點、緩坡度、多層次立體化的彈性教學。教師應將簡單的問題留給A層的學生,適中的問題機會讓給B層學生,有思維難度的問題讓C層的學生回答。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均能參與課堂活動,便于激活課堂。
課堂練習的設計也要有層次性。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設計基本練習題,以模仿為主,與教材中的例題接近;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設計一些稍有變化的、比教學內容稍有發展的題目;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綜合性練習,以靈活運用為主。
5.布置作業層次化。布置課后作業,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A層是基礎性作業(課后練習),B層以基礎性為主,同時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題目(課后習題),C層是基礎性作業和有一定靈活性、綜合性的題目(課后復習題和創新提高題)各半。
6.分層輔導。在課外的輔導方面可采用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的辦法進行學習輔導,即通過“對口扶貧”的方式進行輔導。教師可以在課外直接對C組的同學進行輔導,B組的同學由C組的同學進行輔導,A組的同學由B組的同學進行輔導,這樣,可以將全體同學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氣氛。
7.檢測層次化。對于單元檢測,要以課本習題為主,依據教學目標,把測試題分為基礎題和分層題。根據A、B、C三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擬定出不同層次的單元測試題,供三個層次學生按規定要求自由選擇完成。
8.評價分層。分層評價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保證。如對A層采用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喚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對B層的學生采取激勵性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C層的學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
面對學生“參差不齊”的實際水平,在普通高中數學教學中要正確運用“分層次教學”。通過分層教學,可使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明確,自覺性更強,學習興趣更濃厚,達到縮小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當然,分層次教學是一種新的、操作難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實踐中探討與改進。
參考文獻:
李曉華.分層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及其實施[J].文學教育,2006(8).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幾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