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后,把藝術教育定位在“審美教育”的范圍內,強調對幼兒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指出藝術領域的“目標”“內容與要求”“指導要點”三部分中蘊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兒藝術活動以幼兒為本,強調主動性,改變幼兒被驅使進行藝術活動的被動地位;強調幼兒藝術教育對兒童自身的影響作用,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改變使藝術成為技能訓練和表演的功能;強調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表現。所以應重新審視音樂活動,重新審視音樂活動中的幼兒。
關鍵詞:音樂活動;快樂情感;培養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是快樂的個體,幼兒天性喜歡快樂的事物。快樂的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也能夠調動幼兒內在的創造潛力。
幼兒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一種實施方式,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是一種以音樂為手段來進行的人的基本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審美感染過程來對幼兒實施教育影響的基本素質教育。學習一定的音樂知識技能,是使幼兒能夠更好地參與音樂實踐、享受音樂實踐,并同時在音樂實踐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基本保證。隨著當前社會各界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提升,當前的幼兒音樂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進步。然而仔細反觀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教學,依然會發現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在現有的音樂教育現狀中,教師常常忽視了幼兒的感受:在歌唱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反復練習演唱,幼兒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想:“感覺到了什么,還感覺到了什么?”結果他們真的什么感覺也沒了!在韻律活動中教師對動作的到位要求很嚴,因此機械的練習消磨了幼兒的興趣,在這樣的活動中音樂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發揮,孩子在音樂活動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根本談不上享受音樂,“快樂”從何獲得?
研究者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等研究方法,總結了幾點快樂教學的策略。
二、音樂活動中的快樂情感培養策略
1.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尋找快樂
能讓幼兒快樂的音樂,首先是幼兒喜聞樂見,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過去教師往往自己費許多時間選出音樂,但幼兒卻不喜歡,為什么呢?因為教師忽略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于是我想到,在選擇教材時為什么不能讓孩子與教師共同收集喜愛的音樂,從孩子生活中尋找素材,尋找他們快樂的源泉呢?以往的教學活動都是教師設計活動形式,幼兒被動參與。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參與到活動設計中來呢?尊重孩子的意愿,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是我們選材的標準。也只有找到他們的需求點,才能讓他們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2.給幼兒多種形式的表現空間,讓幼兒體驗快樂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積極參與、生動活潑是奧爾夫音樂課堂的基本情景。參加了奧爾夫國際培訓機構的培訓班后,我將這個教育體系的先進理念與本班實際相結合,將其中的一些教學方法運用到平時的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給孩子們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表現空間后,孩子們都體驗到了學習音樂的快樂。
3.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創造快樂
人們常說幼兒的想法是異想天開的,是不符合成人邏輯的,幼兒說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我覺得這正是他們可貴的創造天性。為什么模仿會使幼兒厭倦,而創造性的活動卻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呢?這說明,幼兒喜歡創造,創造能夠使他們獲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滿足。陶行知在二十世紀初發表的《創造宣言》中的有關論述強調了時時處處創造的重要性;樓必生的《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中關于“藝術教育與學前教育的發展”的相關論述認為“藝術教育有助于挖掘幼兒潛在的創造性思維特質,對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許卓雅教授在《幼兒園音樂教育研究實踐》中強調了“應通過音樂教育活動這一藝術教育形式,培養幼兒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她認為音樂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的創造活動。
4.給幼兒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幼兒分享快樂
當今社會的高度發展及核心家庭的增加,大大地改變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環境,使得許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會合作。幼兒在活動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創造、自我賞識和自我滿足,對于怎樣與朋友合作,怎樣跟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怎樣欣賞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樂的體驗較少。蘇聯著名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合作學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幼兒在最近發展區的長足進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指出:要為幼兒創造表現自己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
三、結論
有效的音樂教學策略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能提高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使音樂教學更科學、藝術。一個讓幼兒獲益頗豐的音樂教學活動,不僅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并靈活運用有效教育策略,更需要教師將這種“教”的策略轉化為幼兒“學”的策略,為幼兒今后遷徙這種策略積累經驗,促進幼兒自主學習,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成功的音樂教學活動,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結構和教學節奏。教師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中起承轉合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使教學活動富有藝術美感,讓幼兒在一種張弛有度、收放自如、動靜交替的動態藝術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使教學過程得以優化,從而讓師生共同獲得音樂活動帶來的滿足與快樂。
參考文獻:
[1]方展珊.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模式的多元智能開發[J].歌海,2009(04).
[2]章曄.音樂教育對兒童智力潛能的培養[J].北方音樂,2009(08).
[3]杜悅艷.論學前兒童音樂審美經驗的建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4]華夏.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活動設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08.
[5]黃莉莉.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01.
[6]王懿穎.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7]李曼.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新設計[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9.
[8]楊立梅.幼兒音樂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勝利西路青甸湖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