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是小班化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構建適應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小班化學校是時勢所趨,要著眼于為“每一個”創造走向幸福成長“多元化、活動化、個性化”的課程生活而努力,堅持實現讓每一所小班化學校成為高品質的學校,從而為小班化學校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關鍵詞:小班化;課程;團隊;多元評價
近年來我區小班化學校生源爆滿,良好的辦學聲譽使小班化學校成為家長人心向往的學校……
回溯我區當前小學校級領導的成長經歷,90.9%的領導都曾有過在小班化學校的管理經歷;小班化學校有近44.1%的教師成長為市、區骨干教師;我區一所城中小班化學校僅一個學期接待來自美國、英國、香港以及各省代表團37次……
2011年12月17日和2012年9月14日,《中國教育報》分別以“小班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境界”“課程規劃:引領學校辦學水平提升”為題,整版報道了我區區域推進小班化教育的實踐與成效。
從在我區召開的第五屆長三角小班化研討會算起,區域推進小班化的實驗又過去三年,這三年中,我們在思考什么?是什么成就著學校,成長著校長,發展著師生,形成了我區充滿活力、百花爭艷的優質均衡小班發展新局面?
課程是小班化學校內涵發展的核心,我們遵循“整體構建,共同發展,一校一品、和而不同”的理念,致力于構建適應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具有國際視野的小班化學校多樣化課程體系和開發豐富的個性化課程,著眼于為“每一個”創造走向幸福成長“多元化、活動化、個性化”的課程生活而努力,堅持實現讓每一所小班化學校成為高品質的學校理想,為小班化學校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一、多維互動,讓小班化校長幸福領航
“小班化學校教育聯盟”,相信大家對我區這一舉措并不陌生。而近年來,我們將這一聯盟發展為“提升課程領導力,促進校長幸福成長”的多維對話平臺,我們從區域的層面外聘專家學者,內聚科研、教研、培訓、信息技術等各方力量建立“專家顧問團”,聘請課程專家深入指導,堅持每月圍繞一個主題,開展一次活動。組織小班校長從學校文化視角切入,通過課程建設增強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我們引導學校以頂層設計的方式來整體設計小班化學校的課程規劃,即將校園內所有活動全部納入學校文化的視野,在與學校歷史積淀對話,與校長辦學思想對話,與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對話,與學生、家長、教師和社區對話的過程中,進一步明晰每一所小班化學校的核心價值觀。每一次小班化學校聯盟的交流活動,每一所小班化學校,都得到了專家顧問團成員的悉心指導。
對話的過程,是令每一位校長伴隨著對課程的理解內心強大的過程,同樣也是令每一位校長伴隨著對小班化深刻領悟內心變得柔軟的過程。“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性的課程”,“讓每一個學生實現幸福,讓幸福的體驗和感受要伴隨教育全過程”在他們的心中生根。于是,他們喜歡這樣的方式理解課程:課程是培養兒童創造的田野;課程是獻給兒童幸福的禮物;課程是一段充滿馨香與溫暖的記憶。于是,他們有了自己的選擇——“課程,溫暖兒童記憶的禮物”“讓每一片綠葉充滿生命的靈動”“將博愛融入童心用博學豐厚生命”……
二、課程研訓,與伙伴在溫暖中攜手同行
我們理解的課程研訓是一種實踐模式,是為促進每一個教師課程理解而設置的一個個話題,組織的一個個共性的主題探討,開展的一次次教育成果的多樣展示……主體是由課程專家、教研科研人員、中小學校長和一線骨干教師、家長等多重角色組成的“學校課程建設”研究群。一個又一個課程團隊建設的研訓創意應運而生。
課程團隊研訓創意1:MBTI助力成長項目
最近,在小班教師的視野中最為關注的是這樣一張量表——MBTI職業行為傾向專業測量的指南,它尊重和珍視了教師的“個性”和“差異”。學校斥資請專業的公司對每一位教師進行了“MBTI”的測量,每一位教師都得到了一本詳盡的分析及建議材料,對自己擅長的工作任務、自己的職業行為傾向的調整改變以及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方面都提出了中肯而具體的建議。
借助MBTI,我們可以優化師資組合:優化每一個班級任課教師的配備,優化組合每一個教研組、年級組的任課教師優化組合每一項工作的人員配置,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優化組合,用職業優勢為工作服務;對于教師,我們也要從教師群體中發現每一個教師,讓每一個教師的優勢潛能發揮出來,讓教師找到專業發展的“幸福感”,從而讓我們的孩子受惠,讓我們的課程、我們的教育真正為學生的幸福成長服務。
課程團隊研訓創意2:學習型課程開發共同體
中央路小學“每一個教師都是校本課程開發者”,學校建立若干個學習型課程開發共同體開展課程研發工作,這種任務式、合作式、教學一體化的研修方式很好地發揮了每位教師所長,提升了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密切教育關系,提高合作效度,使課程具有多層次,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能力,而且增進了師生個人的幸福。
課程團隊研訓創意3:教師課程成長的抱團行動
以海英小學的課程建設為例,該校開展“抱團行動”,構建學校課程實施的教師共同體,該校在梳理學校課程規劃的基礎上,注重靈活多樣的研究團體的組建,比如追問課程研究團隊;射擊課程研究團隊、線描課程研究團隊、PCT課程研究團隊等。
為了實現團隊優化管理和人力資源重組,該校注意了長期穩定與短期流動的結合;不同課程、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相互融合;同一課程、同一團隊內部的分工組合。在課程建設中通過共同體的抱團行動,培養了老師善于反思、樂于表達、默契合作的精神。
三、科研引領,課堂創新閃爍智慧星光
課程實施的主陣地還是在課堂,我們從小班化教育的實際出發,注重科研引領。將要解決的問題變成課題,以課題為抓手聯系研訓開展實證性研究。100%以上的小班化學校有被批準立項的國家、省或市規劃課題,80%以上的小班教師有自己的研究課題。小班化學校和教師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提高了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1.研究基于目標的有效教學
小班特別強調面向不同層次學生的適性發展,細目引領下的課堂教學。在區域推進中,我們提出了小班化學校“薄備+厚備”的備課要求。所謂“薄備”,就是教師根據本學科的教學目標,以列出核心問題的方式拉出備課的框架。所謂“厚備”,就是“以學立教”“備課備到每一位學生”。因此,我們的小班教師在備課中都有一個調查與預設的環節,即課前了解并確認學生的突出需要,并據此來設計教學。調查與預設的方法有訪談、對話、過去的教學反思、學生錯題集、預習問題、同事的教學體會等。與此相匹配的,在我們的逸仙小學、宇花小學等出現了“長短課”相互結合的操作策略。
我們相信,當我們對學情的把握落實到“每一個”時,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思考能力才有了發展、完善和監控的可能,我們才可能真正實現“激活每一個”。
2.探索課堂教學的操作范式
我們通過課題引領全區小班化學校面向全體學生,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素質。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提煉出了具有普適性課堂教學操作建議。重點引導教師從“目標達成、學法指導和個體關注”三個方面,把“每一個”的課堂教學落到實處。如,同仁小學開展了“組元”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的教改實驗,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追求小學課堂教學的高品質。海英小學結合“追問課堂的研究”,從優化問題設計的角度入手,以問題診斷的形式,研究課堂追問策略,使“追問課堂”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力。
3.建構適合學生的新學習方式
我們以省重點課題《走向生本:小班化教育課堂新學習方式構建的研究》為依托,教科研人員走近學校、深入課堂,指導教師創造自己的小班化高效教學經驗。如,鎖金二小開展“L-O-V-E教學”操作范式的研究,圍繞“目標、激趣、方法、練習”等四個課堂要素,創造“激趣50法”等高效經驗;宇花小學開展“卡通課堂”研究,突破了小班教學中一對一學法指導的操作難點;中央路小學關注學生心理發展需求,重視分析學習所需經驗,借小初銜接實驗進一步加大學法指導力度,深入各科課堂研究動機激發模式群和遷移會學模式群,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在“學習理念—課堂實踐—反思提煉—課堂再實踐—再提煉—逐步固化”的過程中,學校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教學風格。
四、多元評價,讓今天的課程對接未來
小班化的多元評價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站在小班化的立場,從課程的視角出發,我們思考更多的是學校課程規劃是否具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課程設計是否更體現適性化、多元化、個性化等現代課程的特征;課程實施是否切實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程開發是否能為孩子健康而全面的成長提供經歷。
透過多元小班課程評價的探索,我們要讓今天的課程成為豐富學生生命的禮物,要讓今天的課程為學生明天的發展打下情感和智慧的基礎。為此,我們一直在努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