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地正腳背發球技術是毽球運動中運用較頻繁的技術動作。但是最初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六字教學法”——穩、跟、時、彈、繃、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原地正腳背發球技術。
關鍵詞:毽球;正腳背發球;教學策略
原地正腳背發球技術是毽球運動中運用較頻繁的技術動作。在學習中學生不能很好地踢出球,總有腳尖沒有繃平、抬腳過高、觸球點不正等現象,這些都會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毽球技術的信心。所以,體育教師必須認真對待正腳背發球技術的教學,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學好這項技術,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學習毽球的興趣。在原地正腳背發球教學中,只要能抓住技術要領,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就不會低。在此,筆者結合個人的微薄教學經驗,粗略地談談原地正腳背發球的教學策略。
一、發展專項柔韌性、協調性
在毽球運動中,對大多初學者而言,技術動作掌握得快慢與專項柔韌性、協調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在教學中也不難發現,有些學生雖然過去從沒接觸過毽球運動,但在學習中一教就懂,一學就會,動作做得很不錯,就是因為這些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具備進行正腳背發球的專項柔韌性和協調能力。要是學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我們教學效率就會很低。因此,在學習正腳背發球的前期,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專項柔韌性和協調能力的訓練,重點發展踝關節背伸,膝關節、髖關節屈伸靈活性和徒手模仿正腳背發球的動作練習。
1.踝關節背伸可采用跪地壓踝的方法練習
操作要領:雙膝跪地腳背伸,腳背面完全著地使踝關節充分背伸,上體正直緩緩向后對腳背面的韌帶進行拉伸,持續15~20秒;亦可采用腳底貼近臀部的柔韌練習,單足站立,另一腿屈,大小腿充分折疊,同一側手掰起腳背使腳底盡量地貼近臀部,上體正直保持10~15秒。
2.坐位腿屈伸
坐位腿屈伸主要發展腹部肌群、膝、髖關節屈伸幅度及其用力、放松的協調能力,有利于在正腳背發球時擺腿收腹。具體練習方法:取坐位,上體盡量挺直,雙手撐地于身體兩側,雙腿并攏伸直腳面繃緊,腹部發力屈膝,大小腿充分折疊,雙腿再伸直腳面繃緊,反復進行20~30次,從而發展髖、膝關節的活動幅度、靈活性和協調能力。
3.拋球擺腿
徒手模仿原地正腳背發球的動作,即成發球的準備姿勢站立,一手四指成掌做托球狀,垂直向上輕拋球,順勢前移身體重心,腳面繃緊,小腿彈抖發力,把整個動作做清楚之后進行下一個練習。在練習中,強調學生重心前移,體會擺動腿的大小腿充分折疊,擺腿同時收腹,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大腿帶動小腿,小腿帶動腳踝,最后力達腳背的發力順序。在多次反復做這個動作時,要求學生把每一動作做清楚再進行下一個動作,杜絕原地機械地拋球擺腿。
二、講解示范簡明、扼要
正腳背發球練習要點:平穩地垂直向上拋球,使球落于體前40~50 cm,順勢前移重心,待球落于膝蓋的高度起腳,以髖關節為軸大腿帶動小腿快速彈抖發力,踝關節背伸腳面緊繃擺正,快速將球擊出后,腳面仍保持繃直。為此,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總結出“六字教學法”——穩、跟、時、彈、繃、正,進行教學。
1.“穩”即拋球穩
拋球是發球的首要環節,是發球成敗的關鍵。要教育學生重視拋球和加強拋球的專門練習,每次拋球都要做到用力大小固定、位置固定、高度固定、手法固定。為了能更準確地抓住時機,不要將球拋得太高,我們可以首先指導學生徒手練習拋球,動作方法如下:兩腳前后開立(左腳前),重心落于左腳,左手持球于腹前一臂距離且與右腳對齊,高度位于肚臍稍下方,微屈肘帶動手指垂直向上輕拋球。如此反復多次體驗,待熟悉之后我們可以結合球進行“拋球入圈”的輔助練習:在學生的右腳前40 cm處劃一個直徑10 cm的圓,拋球入圈,使學生體會拋球力度與位置。
2.“跟”即重心跟
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發球遠度不夠,究其原因還是重心沒有跟上或者跟上不足。筆者通過多次發球實驗發現,重心前移50 cm左右,球能達到最佳遠度。根據以上情況,我們采用“畫線法”進行改進學習。我們在發球線前50 cm處劃一條與之平行的短線,徒手練習時面朝場區,腳前后開立,左腳前,重心落于右腳,身體重心一邊緩慢由后向前移到左腿,一邊做拋球模仿動作,左腿支撐身體重心的同時右腳上前擊球。擊球后右腳應該接近或超過那條短線,且重心過渡到右腿上,在保持身體平衡的狀態下完成整個發球動作。如此反復多次體驗重心移動的過程,待動作熟練后再做結合球練習。
3.“時”即抓時機
在教學初期,有小部分同學有踢不到球或踢到的球很無力(沒有高度和遠度)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因為擊球時機沒有掌握好。正腳背發球時,最佳的起腳時機應是球離地面30~40 cm左右的時候,即球落于膝蓋的高度起球。起腳太早就會導致踢出的球無力地向上飛行;起腳太晚導致球貼著地面低空飛行。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統一聽教師信號進行起腳踢球的練習,幫助學生找到起腳的最佳時機。
4.“彈”即彈小腿
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彈小腿發力擊球,但是發現部分學生總會把大腿抬得很高,髖關節不能放松動作很緊張,致使腿部無法發力,發出的球達不到較好的效果。一般在原地正腳背發球過程中,要求髖關節放松,大腿帶動小腿彈擊發力,才能將身體的力量充分傳遞到毽球上,使其快速飛出。解決這個問題,只需先左腿支撐,并將右大腿適當抬起約45度固定后,將小腿向大腿后側折疊,再順勢將小腿彈出,即可體會到“彈小腿”爆發出來的力度。在練習過程中,先反復體會大腿帶動小腿的彈踢動作,待熟練后再進行持球練習。
5.“繃”即繃腳背
在教學中有部分學生發出的球總是朝自己的頭頂或是向后飛,觀察其踢球之后的腳型,腳尖總是朝上的而且踝關節很松。究其原因還是腳背沒有繃緊。根據這種情況,我們要求學生踢球后,腳面仍保持繃直。為了體驗繃腳背的感覺,可以采用“座位直腿繃腳背”。在此基礎上,進而要求學生進行“拉繩定距踢”的練習。具體練法:在發球線前40 cm拉一根短繩距地面高約30 cm,學生在發球線前站立,大腿適當抬起約45度,迅速擺動小腿,腳面繃直,用腳正面觸及短繩(不越過短繩或把繩踢出),腳型固定稍做停留再繼續下一個的練習,待熟練后再進行持球練習。
6.“正”即觸球正
在教學中,有部分學生的毽球飛行路線不正,不是飛向左就是飛向右邊線。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拋球不穩,二是觸球不正。拋球不穩定,我們可以運用上面所講的“拋球入圈”等方法幫助學生糾正;觸球不正,可以采用“記號踢固定球”的方法,我們把一足球固定,在學生的鞋面上方打上觸球記號,指導學生原地站立繃緊腳背輕觸球,反復多次練習,體會正確擺腿和擊球位置。
三、教學中注重個別學生心理輔導
學生的運動能力參差不齊、掌握技術的快慢不一,在教學和練習中教師應注重個別對待,特別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從學習情緒、情感上進行疏導與激勵。技術方面的指導我們可以根據前面所講的方法再結合個人的情況進行特殊的練習;心理方面應不斷鼓勵學生,勤學多練,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原地正腳背發球技術。
參考文獻:
[1]高章寧.毽球運動[M].湖北教育,1984.
[2]郭鴻.毽球運動技術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9).
[3]陳良業,陳炳添.毽球腳內側踢球教學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2(9).
[4]向然,鄢生虎.毽球正腳背發球技術教學發法[J].宜春學院學報,2011(4).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