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應高度重視并積極研究提問的藝術。要體現提問的藝術性,應注意提問的啟發性、深淺性、趣味性、循序漸進性和提問的方式。
關鍵詞:提問藝術;注意事項;啟發性;趣味性;循序漸進性;方式
時代學者陳獻章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他的話一語道破“疑”在教學中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否根據文章的難點、重點,有意識地提問,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并積極研究提問的藝術。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性表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無數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識海洋中思索、尋求,從而不斷地活躍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擅長設疑、擅長提問,使學生在這神奇而又誘人的迷霧中尋求、探索,由此,他們的認識得到了升華,他們的能力經受住了考驗。當他們找到滿意的答案時,一定會獲得更新、更濃、更久的快感。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聽課的興趣及教學效果,那么,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一、注意課堂提問的啟發性
中外圣賢都很重視提問的啟發性。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非常重視這點。
注意啟發性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能力。宋代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曾說過:“問之不切,則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取之不固。”這就說明“問”得是否恰當,“啟”得是否到位是學好一篇課文的關鍵所在。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么一句:“從東京到仙臺學醫的路上,有一個名為“日暮里”的驛站。”不知為何,魯迅到現在還記得,為什么呢?如果教師提問:“日暮里是什么意思?”學生答:太陽落山的傍晚時分。那教師再問:“為什么至今還記得呢?”這樣一來,學生全愣住了,兩者有什么關系?有的干脆亂答說:“日暮,太陽落山,不祥之兆,作者由此心情沉重故至今還記得。”這就好比瞎子亂猜,不但延誤了時間,而且也達不到提問的目的。這時教師再提問時就應該縮小范圍,告訴學生曾有這樣一句詩“日暮鄉關何處是”。作者記得站名是與該詩有關,由此可看出作者什么樣的內心思想?這樣,學生容易答“思鄉之情”,再引申,反映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雖為細節,卻不可忽視。可見,提問時啟發的針對性,確實對提高課堂效率起著重要作用。
二、注意課堂提問的深淺性
一個擅長提問的語文教師,知道提問的深淺度的掌握是調動全班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方法。一堂課的提問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既不能每個問題都需要學生苦思冥想,也不能問題還沒說完,學生便講出了答案。深淺問題合理搭配設計,用淺一些的問題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較深一些的問題來鼓勵他們思考、分析。并且提問的面要廣,不局限在幾個成績好的善于思考的學生身上。如果不時用一些淺顯的問題讓差生來回答,一方面讓差生覺得教師對他們的重視,也能讓他們在班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能不斷提高班級的整體素質,是避免造成兩極分化現象的重要手段。
三、注意課堂提問的趣味性
一個好的問題能使學生樂于思考,所以精心設計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特級教師于漪在談到導入課文環節時該如何提問才能牢牢吸引學生時也說:“它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后邊的課上起來就順了。”貼切的比喻強調了提問需要有趣,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錢夢龍老師很注意提問的巧妙有趣。他上《看云識天氣》時,不用死板地“直問”:“卷云的特征是什么?”而用巧妙的“曲問”:“卷云為什么要用一個‘卷’字?”又如他教《愚公移山》,沒有直接問“孀妻”“遺男”怎么解釋,而是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也去移山,他爸爸會讓他去嗎?”學生沉思默想了一會兒,忽然大悟,叫了起來:“他是沒有爸爸的呀!”老師又問:“怎么沒有爸爸?”學生答:“他的母親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婦,因此他沒有爸爸了。”這樣,不僅對“孀妻”“遺男”的解釋有了著落,而且活躍了思維。
四、注意課堂提問的循序漸進性
生理學家巴普洛夫說:人的高級神經活動是具有系統性的(表現在分析器的漸進性和大腦皮層工作的系統性方面)。因此,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說清一個內容,教師可以圍繞這個要求設計一系列連貫性的問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由表面現象到內在實質,使學生的思維和認識有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以利于學生知識點的牢固掌握。例如,魯迅小說《孔乙己》中最后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并挖掘出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在這種情況下,便需要注意設計提問問題的循序漸進性。第一句:句中“大約”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大約”?表明時間不明確,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推斷可得知“大約”是表示孔乙己的境況無人知曉,說明孔乙己下落不明,孔乙己不被人重視,他的存在對于別人無足輕重,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切下落,只能說“大約”。圍繞這個問題,先進行一番討論,得出以上結果。
再深一步,第二問:既說大約死了,又為何加“的確”兩字,兩詞語不矛盾嗎?這又說明了什么呢?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提出三點:孔乙己嗜酒如命,但有一年未去咸亨酒店;其次,孔乙己窮困潦倒,卻有善良的一面,借錢不拖欠,而這回十九文錢卻尚未還清;最后一點便是從孔乙己的境況加以推斷,他當時穿一件破襖熬不過兩個寒冬的,因此說他“的確”死了。
有了這樣的討論,第三問便能更深入地分析作品的內在實質,可問:“文中的孔乙己被每一個人笑,可在我們課堂上卻沒有一個人笑,為什么呢?”教師可進行適當的引導。當時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孔乙己的特殊社會地位——被人恥笑,每個人的笑又因受社會地位的制約而各不相同:小伙計的笑是解脫的笑,掌柜的笑是勢利的笑,短衣幫的笑是麻木的笑,孩子的笑是天真無邪的笑。
文中的孔乙己,從笑聲中來,在笑聲中被嘲弄,又在笑聲中帶著被摧殘的身軀和被侮辱的靈魂,用“手”走著離開酒店。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使課堂上的孔乙己,在問題中出現,在討論中被剖析,而最終又帶著被剖析的靈魂走入我們每一位學生的心中。
在這一系列完整而又連貫的提問中,教師應該善于觀察學生反應,領悟各種反應所包含的信息,及時修正提問內容。贊科夫曾說過:“對于一個有觀察力的教師來說,學生的快樂、興奮、驚奇、疑惑、恐懼、受窘和其他內心活動的最細微的表現,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所以教師應該培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
五、注意課堂提問的方式
要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昂情緒,思維活躍,就必須講究提問的技巧性。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不斷變化,這才使學生精神不渙散,注意力常集中。教學相長,教學的整個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因此,研究問題本身具有師生相互促進的鼓勵性,特別是作為主導的教師,要鼓勵主體的學生大膽提問,解答疑難問題,并且要將單向提問變為多項提問,不僅向教師提問,還要同學間互相提問。
七八年級的學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點,他們好問,敢同教師正面交談,但到了九年級以后,有些學生羞于開口,怕自己所提的問題過于淺顯而招來教師和同學的鄙視,所以常會思慮再三終不開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提問,哪怕是極幼稚的提問,都應該滿腔熱情地予以肯定,并且要使學生相信:教師喜歡學生提問,提問是認真學習的表現。教師應該開導學生在刻苦學習的基礎上,對自己樹立足夠的自信心,不但敢于提問,而且要敢于指出老師和課本的錯誤,只要不是浮于表面的、草率的,并且確鑿可取的。如果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逐步養成善疑好問的習慣,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會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