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好文言文不但可以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也能夠照亮人生之路,由此可見,搞好文言文是很有必要的。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了怎樣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加強文言文的誦讀訓練;鼓勵學生自主閱讀。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學習興趣;專業素質;誦讀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可是、為數不少的學生認為現代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在科技領域與文化領域中運用的多是白話文,片面地認為對文言文學習不需要再下苦功夫,殊不知,這是極端錯誤的思想。“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的許多作品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在有些文言作品中我們能學到處世之道;在有些文言作品中我們能學到文化知識;在有些文言作品中我們能學到政治上的利弊。因此,學好文言文不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也能夠照亮我們的人生之路,由此可見,搞好文言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嘗試,僅供大家參考:
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的時候,學生兩眼茫茫,一臉的厭煩狀。當我們趣味盎然地對文言文進行講解時,學生卻毫無興趣。因為這些文言文比較深奧,離我們生活的時代太遠。所以,我們教師有責任運用形式多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1.滲透民族自豪感
我們雖然不能左右時代,但我們能從時代發展中進行反思,我們的文言文承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淵源。我常常引導學生從文言文中獲取我們先輩的智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懂得,多學習文言文是有很大用處的。
2.樹立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教育學生,文言文其實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只要我們明確地區分現代文與文言文的區別,懂得現代文與文言文是密不可分的,不少的文言文我們在電視或電影中接觸過,這樣學生就能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覺得文言文就在自己的身邊。時間一長,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也就消除了,大部分學生就會越來越喜歡文言文了。
二、教師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
文言文是詩文中的精華,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部分,這些作品中有先哲們的崇高理想與美好情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筆精神財富,作品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文采斐然可觀、章法匠心經營,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因此,我們教師要想教好文言文,就應該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高素質的專業水平,并能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同時在上課時還要對文章相當的精熟,對名篇經典能夠背誦,對一些名人軼事、名篇佳句能信手拈來,這樣的表現才能讓學生對你頓生仰慕之情,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熱情才會越來越濃厚。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醉翁亭記》一文時,我首先用流暢優美的語言給學生背誦了一遍,同學們甚是羨慕,紛紛效仿,背誦效果相當不錯。
三、加強文言文的誦讀訓練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韻律和節奏上看,文言文是漢語的基礎,在形成過程中比較偏于對仗、講究韻律、注重平仄。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文就是運用散句與偶句的搭配串聯,使之形成了韻律統一、節奏整齊的一篇美文,對這樣的文章,我們應該反復誦讀。可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少組織學生讀課文,錯誤地認為讀課文浪費授課時間。其實學生對文章不熟悉,怎么能正確地理解文意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就必須加強誦讀訓練。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常常采取教師范讀,學生默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等形式,在讀的過程中,我還指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朗讀技巧來增強語感。這樣學生就能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含義了。
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
對于一些故事性強的文言文,我常常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時,我不給學生布置一些硬性的閱讀任務,而是讓他們主動地、獨立地去閱讀。閱讀的目的是以關注文章的內容、獲取文本的信息甚至以娛樂審美為中心,閱讀中可以不求甚解,不需要帶任何負擔。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岳陽樓記》一文時,我就采用了自主式閱讀法,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他們讀得趣味盎然、津津有味。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同學們對文言文有了極大的興趣,不少的學生自覺地讀起了《聊齋志異》等文言小說。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要積極實踐、認真研究,只有這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才會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1]王玨.文言文教學價值的再認識[J].語文教學之友,2001(6).
[2]張超.自主式閱讀:閱讀的返璞歸真[J].山東教育,2002.
[3]譚秋庚.初中文言文“讀說點練教學法”.語文教學之友,2000(3).
[4]傅安球.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心理科學,2002(1).
(作者單位 重慶市巴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