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尋找大自然的素材;了解不同動物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多進行小制作;開拓玩境,寫自己愛玩的事;多讀書,積累習作素材。
關鍵詞:積累素材;開拓玩境;多讀書;下筆如有神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教師不應該硬塞給兒童,而應該找出能引起兒童興趣、刺激兒童的材料,然后讓兒童自己去解決問題。”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呢?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就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渠道,開展有趣的活動,才能積累寫作素材。
一、多角度觀察,尋找大自然的素材
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曾經說過:“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由此可見,多方面、多角度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
1.投身大自然,收集自然景物的素材。我們要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要下馬觀花,尋找大自然的多種多樣的素材。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游、秋游,到山川、田野、公園去觀察花草樹木,去觀察自然景物。
2.跟隨父母、親友去旅游,了解景物的特點。利用節假日、寒暑假跟隨父母、親友去旅游。要仔細觀察,抓住景物最突出的特點,記好旅游筆記。
3.多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收集各種摹聲。音響世界真是太豐富、太迷人了。雷聲、風聲、雨聲,動物的叫聲,人的說話聲、笑聲、腳步聲……把收集到的這些摹聲運用到寫作中去,作文就生動了,就不會枯燥無味了。
4.多觀察,熟悉花草樹木的顏色。我們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景物,熟悉各種各樣的樹木,花和果實的顏色。觀察了這些花草樹木的顏色,習作中就能準確地描寫出各種各樣的顏色,習作就能栩栩如生、生動感人了。
5.多觀察,掌握不同時令季節開什么花。對什么樹什么季節開花,什么季節結果不清楚,寫出的作文就會有誤。我組織學生去認真觀察,掌握迎春花、桃花是春天開的;荷花是夏天開的;菊花、芙蓉花是秋天開的;梅花是冬天開的。知道了樹開花和結果的時令,描寫才能準確無誤,不會鬧笑話。
二、多觀察小動物,了解不同動物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要寫好動物,可組織學生去觀察家禽、家畜,或組織學生去動物園觀看各種動物。觀察動物的外形,包括頭部、身軀四肢、尾巴,還要觀看它的皮毛顏色。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也各不相同。動物的習性包括吃、行、住、宿等方面,每種動物都不相同。如貓頭鷹夜間在野外捕老鼠,牛會反芻,燕子會衍泥壘窩等。只有掌握了動物的生活習性,寫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三、多進行小制作,讓學生有素材可寫
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讓學生“有米可炊”,寫出實實在在的事,教師要有目的讓學生先學后做,先做后寫,做中仔細觀察,悉心體會,積累素材。通過進行小制作,多觀察、多積累素材,讓學生作文時有內容可寫。
四、開拓玩境,抓住“樂趣”,寫自己愛玩的事
玩是兒童的天性,極大地豐富了兒童的生活閱歷和情感。它既開發了學生的智力、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又讓學生有作文內容可寫。因此要組織學生參加許多快樂、有趣的活動。
五、引導學生多讀書,積累寫作素材
1.多讀書,受益匪淺,下筆如有神
許多文學家、詩人、科學家,他們對讀書深有體會,唐代詩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自然會汲取知識和營養,提高寫作水平。
2.讓學生多摘抄優美詞段,背誦優美詞語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了讓學生有豐富的詞匯,我讓學生每天閱讀2篇課外文章,摘抄4個優美詞語,背誦默寫3條名言,長年累月,就能積累許多優美詞句,同時讓學生把優美詞語靈活用到作文上,作文就自然生動、形象了。
3.要求多寫多練,還要巧用修辭、俗話等
要讓學生寫作文“有米可炊”,可多寫日記,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同時要引導學生巧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還要巧用俗語、歇后語、諺語、格言等,把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得生動具體,習作就栩栩如生了。
總之,通過多種渠道,多觀察、多開展有趣的活動,多讀書,就不愁“無米之炊”,寫不出好作文了。
(作者單位 福建省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