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的習慣會影響性格,那么人的性格也會影響品德。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就要注重和加強對學生品德的培養,這樣才能成為合格的人民教師。
品德教育是從啟蒙教育開始貫穿一個人一生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宗旨。我們經常所說的教書育人,不就是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嗎?所以,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勢在必行,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教育的最終目標,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一、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從事教育事業多年,我認為歷史教學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一直以來,在歷史教學大綱中,德育教育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德教育。就歷史學科本身來講,都貫穿德育教育,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為無論是古代史、近代史、還是現代史或世界史,處處體現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還有國際主義等一系列的品德教育。這也成為我們歷史教師的光榮使命和責任感。由此可見,品德教育在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鮮明的實踐性。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階段,他們的思想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也是品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為我們提供的大量的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不同時代杰出的歷史人物,以他們高尚的品德,構成了不同時代的道德風貌和人類崇高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在初中階段,對學生加強品德教育至關重要,中學歷史教學就應該承擔起這個社會責任。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加強或者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是最為關鍵的,當然主要是通過歷史教材中的道德知識來教育學生。但是我們都清楚,歷史教材所提供的道德品質,我們是要批判地繼承和發展的,這是我們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例如封建社會的道德是為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關系,其道德規范是忠君孝親、男尊女卑等;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規范是極端的利己主義,其道德行為表現為唯利是圖、金錢萬能等等,這是應該予以否定和批判的。從中國道德發展的歷史來看,古往今來,人民群眾和無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等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熔鑄成中華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大廈的基石。無產階級的道德也正是批判地繼承了歷史上一切優秀的道德遺產后,才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因此,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繼承了古今中外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以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相統一的。幫助學生批判和克服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是歷史教學中艱巨而重要的任務,也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二、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品德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主要借助于歷史道德形象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范、道德判斷和道德評價等道德知識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初步形成道德觀念,從而使學生本身的行為有個標準和尺度。
歷史教材中寫進了大量優秀的歷史人物和他們各具特色的優秀道德品質,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首先,要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做出正確的分析,使學生逐步樹立起道德規范,認識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準則,這是歷史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道德規范和標準的基礎。除此之外,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有目的地歸納歷史人物的道德行為并結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加以分析,是道德知識教育中的重要環節。
道德情感的培養對個人品德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也是借助于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道德形象來進行的。這些形象遠離現實,因此就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和發揮情感教學手段和方法,精心組織、加工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道德情境,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引發學生對道德形象形成情感體驗,讓教學起到向導和激勵作用。
此外,歷史教科書以醒目的方式寫進許多杰出歷史人物的名言、警句等,這些不僅概括了他們的道德觀念,而且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等,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歷史知識與影視、小說等息息相關,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有關的影視資料、小說等,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感。
三、課堂上注重學生品德行為的訓練
教學中,在知識和形象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指導學生模仿和訓練。首先讓學生明了杰出人物高尚行為的動機,有利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面臨道德情境時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所以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訓練。如史學家司馬遷遭受酷刑仍然撰寫史書的抉擇,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后坦然面對捕殺的抉擇,鄧世昌在軍艦中彈下沉時舍棄逃生以死殉國的壯舉都是很好的教材。通過教育和訓練對培養學生的自覺意識會起到更好的作用。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意志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培養,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和注重對學生品德的培養,是我們日常教學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最終目標,但是這個任務是艱巨而漫長的。所以,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更要以身作則,在實際生活中更要注重自身道德品德的培養和提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身臨其境,很自然地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在這方面,今后更要努力和加強,才能真正為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四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