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個月前,我上門診,一個中年男子在家人攙扶下走進我的診室告訴我說:“醫生,我有腳氣,但是搽了治腳氣的藥也沒好轉,反倒加重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不著急。來,把腳伸出來我看看。”他伸出雙腳,水皰累累,水皰邊界不清,很多地方已經糜爛。我告訴他:“這不是腳氣。”
“啊?腳癢,又起水皰,不是腳氣嗎?難道還有其他病?”患者非常不解。
“是的,像你這種情況應是腳部濕疹,所以,你用治腳氣的藥物沒有效果。”
患者半信半疑地將我開的藥拿回去。兩周后,患者自己走進我的診室。“謝謝醫生,您開的藥我用了確實有效,看,我走路都正常了。”
臨床上,遇到不少貌似腳癬而實際是濕疹的患者,這些患者大多看過幾家醫院或用過幾種抗真菌藥物,但療效不佳或無效或愈治愈重,甚至水皰累累,行走困難。進而采用治療濕疹的方法治療,很快痊愈。
其實,除腳癬以外,在腳上表現為水皰、瘙癢等癥狀的還有多種皮膚病,如濕疹、汗皰癥、癬菌疹、接觸性皮炎等。腳癬與這些皮膚病的病因不一樣,治療也便大相徑庭。一旦用錯藥物,輕則無效,重則適得其反,癥狀加重,小病變大,影響工作和生活。
那么,如何區分腳癬和濕疹等疾病呢?
一般情況下,每種皮膚病的皮膚損害都有其特征性,如同每個人的長相,完全相同者很少。只要仔細觀察或做必要的檢查,區別它們并不是一件難事。
腳癬
皮損特點:邊界清楚,可逐漸向外擴展,但決不會是彌漫性邊界不清楚的。
治療:用抗真菌藥。
腳癬系真菌感染引起,具有傳染性,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數天、數周或數月后才感染另一只腳。水皰主要出現在趾腹和趾側,最常見于三、四趾間,足底亦可出現,為深在性小水皰,可逐漸融合成大皰。
治療可根據皮損選擇外用藥。如系單純水皰,可外搽復方土槿皮酊、復方水楊酸酊、達克寧、聯苯芐唑霜、克霉唑霜等;如有輕度糜爛,可先用達克寧等霜劑外搽,待糜爛愈合后加用復方土槿皮酊等具剝脫性藥物;如糜爛明顯,滲液較多,宜用10%苦參或黃柏溶液,或3~4%硼酸溶液、0.1%雷夫諾爾、1/5000高錳酸鉀溶液浸泡;合并細菌感染出現膿皰者,加用抗生素外用制劑。
足部濕疹
皮損特點:水皰邊界不清。
治療:抗過敏。
足部濕疹系過敏反應,過敏原往往不易查清。其發病常雙側同時出現皮損,呈對稱性。水皰可見于足底、趾腹、趾間、趾背、足背等。
治療當用皮質激素類霜劑、酊劑、洗劑等,如膚樂、氟輕松、皮炎平、地塞米松氮酮洗劑等;有糜爛、滲液,可用10%苦參、黃柏溶液浸泡;皮損嚴重者,可口服撲爾敏、仙特敏等抗過敏藥以及維生素C等,必要時口服強的松等;合并真菌感染者,宜選用派瑞松、復方康納樂霜等抗過敏、抗炎、抗細菌的復合制劑。
汗皰癥
皮損特點:皮損常對稱出現,為密集深在的小水皰,真菌鏡檢陰性。
治療:西醫治療同濕疹,中醫可用健脾滲濕熱類藥。
汗皰癥是一種好發于手足的季節性濕疹樣皮膚病,常在春末夏初至秋季這一時段發病,一年之中,輕者發作1次,重者發作數次。皮損常對稱出現,為密集深在的小水皰,好發于指趾側面,嚴重者延及手掌和足底,并可聚集成大皰,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真菌鏡檢陰性。
治療可口服中藥健脾滲濕類湯劑或丸劑、片劑,如參苓白術散、丸或片劑,外用苦參、黃柏、防風、生薏苡仁各30克水煎,待溫后浸泡,有良好療效。西醫治療方法基本同濕疹。
癬菌疹
皮損特點:皮損邊界不清,大多對稱。
治療:既抗真菌,又抗過敏。
癬菌疹是先患有癬,由于機體對癬菌過敏而引起的過敏反應。這種過敏反應可發生在癬的附近,亦可發生在遠處。如頭癬、體癬引起的手足部丘疹、水皰,足癬引起的癬灶以外的足部或其他部位(如手)丘疹、水皰、紅斑等。治療應先治愈癬,癬治愈后,癬菌疹可不治自愈,或很容易治愈。治癬需用抗真菌藥,治癬菌疹則應抗過敏,與濕疹相同。
由上可見,腳上出水皰的病并非只有腳癬一種,而且治療不當還會使病情加重。所以,當你發現腳上出水皰并瘙癢不適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皮膚科診治,并做必要的檢查,診斷明確后再對癥治療。切不可隨便去藥店買來外用藥亂搽,以免誤診誤治,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