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門診患者中,眩暈是高居第三位的常見癥狀。相當多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會有眩暈的體驗,感覺外界環境或者自己身體在旋轉移動或搖晃,但卻是一種并不真實的運動性幻覺,這就是眩暈。引起眩暈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據產生癥狀的原因不同,有人將眩暈分成兩大類:“真的”和“假的”。
真性眩暈(前庭系統性眩暈)
表現為陣發性的外物或本身的旋轉、傾倒、搖擺、墮落感、浮動感,患者可以描述為天旋地轉、坐電木馬等感覺。患者感受較為明顯,并且為了減輕這種不舒服的體驗,他們都會雙眼緊閉,不敢移動,通常采取靠坐或靜臥體位。患者可以出現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冷汗四溢、血壓變化等自主神經癥狀,持續時間一般較短。體檢可以發現眼震、血壓變化。上述癥狀、體征在具體患者身上,可因病因不同而輕重不一。真性眩暈的常見病因有梅尼埃病、耳石癥、迷路炎、椎-基底動脈系統(英文縮寫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
梅尼埃病
患者多數為中年人,無明顯性別差異,首次發作在50歲以前的患者約占65%。曾有人統計2000名眩暈患者,其中60%是梅尼埃病引起的。它往往無任何先兆而突然發生劇烈眩暈,常從睡夢中驚醒或于晨起時產生。
本病患者常呈強迫體位,不敢移動,自訴周圍物體繞自身旋轉,閉目時覺得自身在空間旋轉。患者發作時有自主神經癥狀,神志清楚。數小時或數天后,眩暈癥狀逐漸消失。在早期眩暈癥狀緩解后,聽力可大部分或完全恢復;因多次反復發作,可致聽力障礙,甚至全聾。
耳鳴為癥狀發作之前可能的先兆,耳鳴為高音調,輕重不一。在發作前患者耳鳴加重;發作停止,耳鳴可逐漸消失。梅尼埃病若經及時而適當的治療,并注意調理,則癥狀可較快緩解;若治療失當,或反復發作,纏綿不愈,可導致聽力不斷下降,使患者喪失勞動力,并影響生活質量。
TIA(TIA是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英文縮寫)
60歲以上老年人多見,男多于女。多在體位改變、活動過度、頸部突然轉動或屈伸等情況下發病。主要表現為:眩暈(程度相對較輕,時間長短不一;自主神經癥狀相對較輕)、共濟失調(動作不協調)、復視、言語及吞咽困難、單側或雙側視覺缺失、短暫性全腦遺忘癥、單側或雙側面部麻木及針刺感、偏癱或雙側肢體癱瘓甚至四肢癱瘓、摔倒、記憶力障礙、意識改變等,耳聾及耳鳴不常見。眩暈等癥狀可持續2~30分鐘或更長些(很少超過2小時),然后消退,不留下持久的神經障礙;因此患者可能忽視其重要性。
有人發現,TIA發生后7天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8%,30天內為10%,90天內為10%~20%。因此TIA是一個重要的中風危險因素。老年人或高血壓、心臟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患者,如果有一過性的眩暈,不能掉以輕心,應該去醫院檢查明確其原因,以免產生不良后果。
假性眩暈(非前庭系統性眩暈)
這種眩暈發作時,患者并無明確的周圍環境或自身旋轉的運動感,僅是感受外物或自身的搖晃不穩,左右或前后晃動,注視物體時,或嘈雜環境下加重。患者敘述頭部發昏,眼前發花,頭重腳輕,感覺走路腳下沒根,走路搖晃不穩;通常沒有或只有比較輕微的自主神經癥狀。有人也將此類眩暈稱為頭暈。
癥狀持續時間較長,數日不緩解。可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硬化以及腦、神經、內分泌疾等病史。體檢發現患者眼震不明顯,可有其他原發病的體征。例如,貧血老人常有頭暈、乏力、面色蒼白表現;高血壓患者除頭暈之外,還常伴隨頭脹、心慌、煩躁、耳鳴、失眠等不適;冠心病早期,可能感覺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等。
存在這些原發病的患者,如果出現眩暈,甚或頻繁出現,應警惕原發病有無惡化。另外,有些人在夏季、休息不好、感冒、著急上火都可能出現頭暈、迷糊、昏昏沉沉,這種頭暈只是一種短暫的癥狀,2周左右就能恢復,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為了明確眩暈病因可以進一步進行一些檢查;如前庭功能檢查,各種影像學檢查(包括頭顱CT、MRI),其他各種檢查等。
編者注:這里的真假,并不是指眩暈本身的真假,而是區分病因是否為前庭系統引起,而前庭系統是人體平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眩暈的治療
眩暈的治療,通常可以分為3種:一般治療、對癥治療和病因治療。
一般治療 急性眩暈發作患者應靜臥,避免光刺激,解除精神緊張。
對癥治療 如無禁忌,可間隙適量選用以下藥物:鎮靜和安定劑(魯米那、地西泮等),抗組織胺藥物(鹽酸異丙嗪、鹽酸苯海拉明、撲爾敏等),止吐劑(氯丙嗪、胃復安等),抗膽堿藥物(氫溴酸東莨菪堿、阿托品等)。
病因治療 尋找病因并進行相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