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選擇健康類科普雜志,最主要是滿足求醫問藥、保健養生的需要,然而在此之余,您或許也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就如同一頓完整、豐盛的大餐,主菜固然是主角,但涼菜生鮮等配角也是必不可少,它們可以讓您的這頓大餐更充實、更豐富,也讓您更有食欲,對大餐更滿意。
為此,本刊新推出“醫苑拾趣”欄目,旨在用有趣的醫藥知識帶給您輕松的閱讀體驗,請盡情品味這道“開胃涼菜”吧。
諱疾忌醫
釋義:出自《韓非子·喻老》,意思是隱瞞疾病,不愿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mtiWvkIWYNHBi3aOFlUZS4/9Rxbxf9nGe9slp0h2xhg=傳說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路過齊國,齊國國君桓侯用賓客的禮遇招待他。扁鵲去宮廷參見桓侯,一見面就說:“您有病,眼前還在皮下,不醫治就會加重。”桓侯卻說:“我沒有病。”等扁鵲出了宮廷,桓侯對左右大臣說:“醫生貪圖錢財,想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示高明,騙取名利。”5天以后,扁鵲再次參見桓侯,又說:“您的病已經進入血脈,再不治恐怕就更加重了。”桓侯還是一口回絕:“我沒有病。”扁鵲退出朝堂,桓侯很不高興。又過了5天,扁鵲第三次參見,勸告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了,再不治就不好收拾了。”桓侯更不高興,答都不答理他,扁鵲只好無趣地退出。
又過5天,扁鵲第四次參見,遠遠望見桓侯就向后退走。桓侯派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扁鵲說:“病在皮下,用湯藥就可以醫治;在血脈,用針灸就可以醫治;在腸胃,用藥酒還可以醫治;如果進入骨髓,那就連管生死的神仙都沒有辦法了。現在桓侯的病已進入骨髓,所以我無法再過問了。”幾天后,桓侯果然發病。他派人去召見扁鵲,扁鵲早已逃走。桓侯就這樣喪了命。
這就是成語“諱疾忌醫”的典故。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通過扁鵲4次“望色”知疾的描寫,提出疾病早發現早治療的重要性,這一點也符合現代醫學的分級預防觀點。常言道,事不過三,扁鵲3次參見,3次警告,桓侯均不以為然,置若罔聞,一是不承認或不知道自己有病;二是懷疑醫生的真誠和醫德,結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人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虛心聽取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否則,一誤再誤,病情會越來越沉重,錯誤也會越來越嚴重,以致發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過,這個故事也從另一個側面提示,勸諫、說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若不注意對方的態度、反應,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不懂得采取婉轉的方法進行勸告,后果只能非辱即疏,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