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么是幸福,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定義。如果問你想不想生活得幸福,相信只有同一種回答。畢淑敏說過:想要幸福,首先得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行。心靈的幸福比什么都來的重要。一個沒有感知幸福能力的人,無論得到再多,都不會幸福。
壓力是幸福感“殺手”
能感知幸福,為簡單的小事快樂,對美好的事物敏感,原是每個普通人都有的能力——看看沙灘上玩得興致勃勃的孩子,你我都經歷過那樣簡單的快樂。
時代再變化,社會再轉型,美好的事物和體驗從未大幅減少。只是,現代人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我們會像趕場一樣,這件事還沒做完,下一件又提上日程,漸漸的眼里只有事,不太關注人,更別說人的感覺。我們用自以為正確的想法壓制真情實感,感受慢慢變得遲鈍麻木。當過去失意挫敗的陰影,像半杯隔夜殘茶一樣堆積在心里,就再也無法充分體驗此時此地的新鮮和美好。
從心理角度來說,人對痛苦的體驗比較深刻,對幸福的心理體驗原本就相對膚淺,再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幸福更會與我們擦肩而過。
抱怨讓幸福“水土流失”
人在感覺不幸福或挫敗、不滿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抱怨,但事實上,抱怨不止會傷人,更會傷己。英國哲學家巴特勒就曾說過:“抱怨是最嚴重的迫害。”因為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把問題帶向更加復雜的一面。
其實,抱怨的最大受害者還是自己。太多抱怨的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心理上也容易產生挫折感。而且,一個總是抱怨的人,很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灰暗面,看不到身邊事情的積極面。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越是反復覺得周遭環境太差,越是有強烈的挫折感,然后環境會變得更差,形成惡性循環。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重要的是你對待不如意之事的態度。積極的人總看到光明面,無論遇到什么挫折都會信心百倍地迎接下一個問題。抱怨的人總是低著頭在那里抱怨,似乎自己就是天下最可憐的人。這樣的生活注定是毫無樂趣,又談何幸福感呢?
調整欲求提升幸福感知力
心理深層的幸福感常常體現在這樣的時刻:一個欲望得到實現,如性欲、成就欲、金錢欲、權力欲,而新的欲望還沒有生成。遺憾的是一個欲望的滿足常常是另一個更大欲望產生的根源。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因時順勢,調整欲求,才能知足常樂。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對幸福的要求太低了!孔子的要求也不高。孔子說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就是幸福!與兩大圣人的幸福標準相比,你幸福嗎?面對嘮叨的妻子,如果丈夫能夠感知家里整潔的環境就是她給予的,是否厭煩就會被幸福取代?同樣,面對不拘小節的丈夫,如果妻子能感知家是丈夫最放松的地方,而這個家是你們共建的,是否也會覺得很幸福?
所以說,“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個世界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常懷感恩之心,保持樂觀心態,才能真正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