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子彈上膛了嗎?
【名詞解釋】 猝死
字典里,猝同卒。卒者,突然也。死者,喪失活力。顧名思義,猝死是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發病后1小時死亡者為猝死。
措手不及的傷痛
猝死可分為心臟性和非心臟性兩大類,而心臟性猝死是突然死亡的最常見的原因,約占50% 左右。心臟性猝死,是心血管事件鏈中最兇險、最讓人傷痛的一環,是由各種心臟疾患引起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發生時,患者主要表現為意識喪失、驚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膚出現紫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
遼寧省人民醫院心三內科主任侯愛潔介紹說,從大量臨床病例中不難發現,猝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臟疾患所引起的,故又稱“心源性猝死”。其中冠心病最為常見,其次為心肌炎、原發性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原發性心室顫動、心室停搏等,這些心臟疾病都會導致心臟突然停止有效收縮,造成全身供血嚴重不足。因時間較短,患者一般得不到及時的搶救,最后引發死亡。
冠心病是最大元兇
冠心病是引發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根據美國研究發現,男性占80%,女性占42%。由于營養心臟的大多數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尤其是陳舊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表現尤為明顯,心肌的代償功能已處于衰竭邊緣。如出現某種誘因,促使心肌耗氧量增加,突然使心臟需血和供血不相適應,就可引發心臟嚴重供血不足,最后導致急性循環衰竭、猝死。或者,病變血管并不嚴重,比如只有一根血管閉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或伴有嚴重心律失常、或因為大面積心肌梗死,均可發生猝死。
心肌炎在發病時,除了表現為心肌細胞水腫、壞死外,病變還侵犯傳導系統,引起嚴重心律失常,并引起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和缺血,重癥心肌炎患者還存在心肌彌漫性病變,其結果會導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原發性心肌病的特點是心肌肥大、心肌纖維增生、疤痕形成,而且病變主要侵犯心室,并可累及心臟傳導系統,導致室性心律失常、心衰,最后可發展為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顫致猝死。該病患者半數以上猝死發生于20歲以前,但亦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主動脈瓣狹窄病人約25%可致猝死,這可能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致室顫,心臟傳導阻滯、心腦缺血綜合征有關。其他如QT間期延長綜合征、室性早搏、室性心動過速、二尖瓣脫垂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都是造成猝死的直接原因。
留意危險的蛛絲馬跡
雖然很多猝死病患家屬都表示,死者身體一向很好,沒有任何疾病也沒有預兆,但專家卻指出,其實很多患者在發生心臟驟停前,往往有數天或數周甚至數月的前驅癥狀。以大家熟知并喜愛的相聲演員王平為例,很多細心的網友在王平離世后翻閱其微博,就發現了其表述“太累了”這樣的句子。因此,日常生活中對于心絞痛、心跳不規律、頭暈、胸悶、極度疲乏感以及其他非特異性的不適癥狀要格外留意,高度重視,及時就醫,提早預防,不讓悲劇發生。
另外,還有幾種情況也要警惕心臟性猝死的發生。一是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昏厥;二是心肌梗死后頻發心絞痛或心絞痛劇烈,梗死面積廣泛或前壁心梗伴有心衰、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易發生猝死;三是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有16%會發生猝死;四是高血壓伴左心室肥厚出現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患者,應警惕心臟性猝死;五是老年心臟性猝死搶救成功者一年內復發率達30%~40%,應警惕再次猝死。
誰扣動了你的扳機
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曾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表述:身體中如果沒有“炸彈”,當然安全。但即使身體像軍火庫一樣有很多炸彈,如果管理嚴格也不會爆炸。可哪怕只有一枚炸彈,但管理不當不小心著火,那就會立即引發大爆炸。
誰扣動了你的扳機
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教授曾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表述:身體中如果沒有“炸彈”,當然安全。但即使身體像軍火庫一樣有很多炸彈,如果管理嚴格也不會爆炸。可哪怕只有一枚炸彈,但管理不當不小心著火,那就會立即引發大爆炸。
過勞:
追逐死亡的冒險
“您好,由于店主過度疲勞,發生不幸,所以本店暫停一切銷售,請親諒解……”淘寶上一家名為“小彩衣柜”的網店曾在首頁最顯眼處,出現了這樣的幾排黑字,店主——29歲的許文俊因過度疲勞,不幸猝死。
隨著職位的升遷、存款數額的增多、事業的蒸蒸日上,一些成功者的健康卻一路負債,最終不堪重負,過早地停泊在人生的終點。
“過勞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種現代特殊病,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由于積重難返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繼而喪命。有人將其定義為由于長期慢性疲勞而誘發的猝死,即“在非生理可承受的勞動過程中,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淤積并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亞健康狀態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是日積月累逐漸積攢的。有的中青年人仰仗身體底子好、健康強壯,往往工作起來不要命,玩起來又酣暢淋漓,連一年一度的健康體檢也疏而不檢,久而久之,終于積勞成疾,釀成憾事。
據調查,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只有53歲,比全國平均壽命低17歲,中年知識分子死亡率超過老年人的兩倍,死亡年齡段多為45~55歲。以新聞工作者為例,他們是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任務重、亞健康分布密集的人群。上海10家主要新聞單位聯合搞的大規模調查表明,去世的新聞工作人員中,死亡年齡高度集中在40歲至60歲這個年齡段,占78.6%,平均死亡年齡為45.7歲。更令人警醒的是,在職人員中,健康者僅為18.4%,患病者為8.9%,其余不同程度處于亞健康狀態。
◆疲勞預警
具有以下兩項或以下者,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不必擔心。具有上述3-5項者,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具備“過勞死”的征兆。6項以上者,為二次“紅燈”危險期,可定為“疲勞綜合征”,已進入“過勞死”的預備軍。
1、“將軍肚”早現。30-50歲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標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冠心病的伴侶。
2、脫發、斑禿、早禿。
3、頻頻去洗手間。
4、性能力下降。
5、記憶力減退。
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7、做事經常后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8、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不解乏。
10、經常頭疼、耳鳴、目眩,檢查也沒有結果。
小病:
小蟲孳生“咬”死人
浙江電臺動聽968微博曾發一條消息:我們的好同事、主持人郭夢秋于7月31日晚在家中突發心肌梗塞,經搶救無效辭世。年僅25歲。音樂是她的夢想,愿夢秋在天堂聽見歌聲。事后,醫生結合她家人的病史描述,診斷是心源性猝死,高度懷疑病毒性心肌炎。
伴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突如其來的小病對我們來說也許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因為我們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去理睬它們。可頻頻發生的小病猝死事例,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警惕感冒、拉肚子這樣的小病背后也有可能隱藏的生命隱患。
侯愛潔主任介紹說,感冒病毒可損心肌,導致心肌水腫,心臟功能下降,出現嚴重心動過緩而猝死;拉肚子太久也可因電解質紊亂,誘發心律失常而猝死。
心肌炎是常見病,感染性心肌炎常繼發于病毒性感冒、腹瀉后,根源在于感染了病毒,例如柯薩奇病毒。柯薩奇病毒是一類常見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體的病毒,感染后剛開始,人會有發燒、喉嚨痛、打噴嚏、咳嗽、拉肚子等感冒癥狀,慢慢地憋氣、胸悶等癥狀也可能出現,這就提示病毒已影響心肌了。心肌炎嚴重時,就變成重癥心肌炎,即暴發性心肌炎。若此時仍不重視,要么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而猝死,要么留下慢性擴張性心肌病或慢性心功能衰竭。
70%的心肌炎是可以通過治療治愈的,25%會演變成慢性心肌衰竭,5%可能會發展成重癥心肌炎,拖到重癥心肌炎時往往已經是心臟功能衰竭、心跳驟停。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一般是因為誘發感冒的病毒直接作用心肌,導致心肌炎;再則是因人體免疫反應,病毒首先感染人體,在自身免疫過程中,免疫系統對人體正常細胞進行攻擊,傷害心肌,形成心肌炎。
◆心肌炎預警
由于心肌炎初期與感冒的癥狀幾乎難以區分,特別是有的病人會出現發燒的情況,此時心律也會偏高,所以光靠醫生聽診是難以判斷的。但是如果進行心電圖檢查就能明顯檢查出心跳加快,有的每分鐘可達180多次,如狂奔野馬;還有的會出現心臟搏動過弱過緩,產生供血不足引發頭暈頭痛。
臨床上,有不少病人認為自己只是普通感冒,拒絕進行心電圖或者心肌酶等檢查,這樣很容易耽誤治療。因此如果感冒、腹瀉一周后仍在發燒或腹瀉不止,并且伴有胸悶、憋氣、早搏等癥狀,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病后兩周還沒好,容易繼發心肌炎,即使控制,心肌也已永久性地受損,因此,感冒延綿不愈要警惕。
飲酒:
不良生活方式害人不淺
央視體育解說員陶偉被發現死于青島一酒店內。警方證實,年僅42歲的陶偉應該是心臟猝死,而且屬于酒后的猝死。著名體育媒體人董路說陶偉有一個小習慣:“他有很多朋友,各種圈子,使他不得不喝酒,他每次喝完之后,就拼命地跑步把酒揮發出來,去保持體重。”
大量或過度飲酒是心肌梗死和心臟猝死的重要誘因,也是腦卒中的重要誘因。研究發現,大量飲酒者(每天7盅或多于7盅)發生腦梗塞的危險增加3倍。
那么,酒精到底對心腦血管有怎樣的影響呢?酒精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一方面使心率加快,誘發心率不齊,另一方面是外周血管擴張,加重心臟負荷,減少心臟供血,所以會感覺胸口緊,嚴重者可引起一過性心功能下降,大腦供血不足所以會眼睛發黑,甚至暈倒,對于已存在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會造成嚴重的心腦供血不足,發生意外。尤其對于心臟病人來說,飲酒過量非常容易造成冠狀動脈痙攣,誘發心肌梗死,發生心臟性猝死。
“中青年人猝死一般都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喜歡煙酒、暴飲暴食、熬夜,生活壓力大,工作比較緊張。”侯愛潔主任說。在高壓力、快節奏的環境中,一些青壯年人緩解壓力的方式較為單一,通過酗酒或煙草的濫用,尋求情緒上的平靜或是愉悅感。而煙草和酒精的濫用對身體造成的影響較大,如導致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加上過度勞累,間接增加了猝死的可能。
洪昭光教授用他的“炸彈理論”很好的把冠心病的發病人群做了形象的分類:冠心病低發人群或青少年中猝死少,也即炸彈少;而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雖然他們動脈硬化斑塊很多,但猝死也少,也即炸彈多,爆炸卻少。因為他們會自己保養自己;而中年人,動脈已有一定數量的斑塊,由于工作緊張、壓力大、煙酒過度不重保養,結果炸彈一個個爆炸,成為猝死高發人群。
◆科學飲酒
1、要喝低度酒,如啤酒、葡萄酒;
2、量要控制,每餐飲酒酒精含量不超過15克(50~100毫升葡萄酒,或一罐啤酒);
3、勿空腹,勿與碳酸飲料共飲;
4、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飲酒。
運動:
超負荷沖破身體極限
江西泰和縣第二中學高一學生郭遠歡晨跑后,突然撲面倒地,鼻口出血,手腳抽搐,后經搶救無效死亡。泰和二中隨即作出決定,取消這項自建校以來堅持了30余年的健身活動。泰和二中的事件并非孤例。廣州、上海、湖北等地也相繼發生多起在參加長跑運動時的猝死事件。
很多人認為運動猝死只會發生在從事高強度運動的運動員中。但專家們卻提醒,凡是參加運動者,都應加強醫務監督。
據統計,在參與運動的人群中,非運動員的猝死率更高。專家介紹,導致運動猝死最常見的是心臟性猝死,運動猝死發生以15至20歲年齡段更集中,男性猝死率大大高于女性。一些人甚至在做俯臥撐、跳舞時都會發生猝死。而這一切以學校的體育達標測驗、單位職工運動會、業余比賽中發生的最多。
一個平時只能跑三五千米的人,一口氣跑幾十公里,就屬于超負荷運動了。這時他的心臟循環系統會不堪重負,需要的血液量和氧氣量會突然增加,而供給量卻相對減少,在這種血、氧供不應求的狀態下,跑步者的心臟會出現急性缺血,繼而出現心臟驟停和腦血流中斷。
侯愛潔主任解釋說:“運動負荷可能是猝死的原因之一,情緒不穩定、心理緊張也是重要的誘因,一些有疾病隱患或者長期不從事鍛煉的人,參與運動的量或強度掌握不當,也極容易發生危險。”不少人在運動時可能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惡心等情況,大家往往以為這是運動過程中的正常反應而不予理睬,繼續運動,甚至認為這正表明自己運動量不夠,導致身體變差,更加堅定了繼續運動、加大運動量的信念。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對于工作已經相當繁重的白領更需要在健身前考慮一下強度問題,不要在非常勞累的情況下還按平時強度進行鍛煉,以免反而危害健康,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
◆運動“限量”
1、加強體檢,尤其是心血管系統的體檢,有條件的話最好進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檢查。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群,應該在醫生或運動專家的指導下從事體育鍛煉。
2、低強度運動的脈搏為100次以內,中等強度為130-150次,高強度則為150次以上。老年人運動時每分鐘心跳超過170次就要注意,如果這一數字再上升10%就有危險。
3、加強運動前后脈搏監測。一般來說,低強度運動后的脈搏應該在運動后5—10分鐘恢復正常,中等強度為20—30分鐘,高強度則為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
情緒:
上下波動牽生死
70大壽的劉老漢,在親朋滿堂的壽宴上舉杯祝辭,說話間,杯落人倒,瞬間死亡。尸檢證實:冠狀動脈高度狹窄,心性猝死。醫生介紹,劉老漢的案例并不鮮見,一次老友的重聚,一次憤怒的爆發,劇烈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將人扯進死亡的邊緣。
侯愛潔主任介紹說,據統計,住院的心肌梗塞患者中,約有50%~70%有情緒因素可查。現代醫學研究也比較一致地認為,情緒、精神因素參與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尤其與猝死直接相關。其病理基礎是:情緒因素使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時還可通過垂體、腎上腺分泌過量的兒茶酚胺,增加小動脈特別是冠狀動脈的敏感性,促發冠狀動脈痙攣,加之,兒茶酚胺還能加劇血鉀的降低,導致心臟生物電活動紊亂,發生惡性心律失常——心室纖顫,從而引起心臟性猝死。
侯愛潔主任說,除大喜大悲等劇烈情緒波動外,日常不良情緒如焦慮、敵對、憤怒、悲觀、壓力等也會對心臟造成極大的傷害。最新研究表明,情緒焦慮的人患心臟病的幾率比普通人高30%-40%。老年人出現長時間的情緒焦慮意味著患心臟病的風險加大。
◆警惕心魔
1.忽視減壓 :有的人未起床就盤算工作計劃,使血壓在早上便激增,一天都處于緊張狀態,對心臟非常有害。常聽音樂可控制血壓。
2.壓抑憤怒: 壓抑憤怒會加大心臟壓力,適當發泄,會降低心律不齊、心絞痛的幾率。
3.愁眉苦臉:樂觀的人得心臟病的可能性比悲觀的人要少一半。交朋友最少的人,其心率平均值也最高,血壓指數也最不健康。
藥物:
治病不當成“致命”
邁克爾·杰克遜之死也許大家還記憶猶新。在美國,因為藥物副作用致死的人數,形同每天摔掉一架波音747客機。近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發布了一則警告稱,目前廣泛使用的抗生素阿奇霉素有引發心臟病的風險。
侯愛潔主任解釋道,很多人并不知道,日常服用的一些藥物也有可能成為引起猝死的罪魁禍首。以治療心律失常藥為例,地高辛、西地蘭、洋地黃毒甙,雖是治療心力衰竭的主藥,可若使用不當會誘發心律紊亂、房室傳導阻滯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未及時發現,可因室顫而致死。
研究發現,紅霉素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并認為是安全的抗生素,但如果人們將其和治療傳染病及高血壓等病癥的一些常用藥物一同使用,將極大地增加導致心跳驟停的危險性。而阿奇霉素是一種在臨床上使用得非常普遍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療咽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等感染性疾病。但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致心電活動異常,增加心臟病患者的死亡風險。所以患者切不可擅自用藥,應遵醫囑謹慎用藥。現已知道,能夠引起猝死的藥物很多,主要有氯丙嗪類、奎尼丁、異丙腎上腺素、氯喹、青霉素等。如果出現了藥物不良反應,要及時停用藥物。有些不良反應隨藥物停用可自行好轉,有的需要專業的治療。但即使是可以隨著藥物停用而好轉的不良反應也需及時爭取醫生或藥師等專業人員的幫助,不可掉以輕心,或自行觀察。
◆合理用藥
1、詳盡檢查,正確診斷;
2、正確處方,明確藥物的劑量、服用的次數、途徑、治療的療程,藥物的注意事項,尤其注意藥物配伍;
3、正確的服用,遵從醫囑,做好療效和副作用的觀察。
防微杜漸 “繳槍不殺”
實際上,導致猝死的“扳機因素”絕不僅僅只有我們上面所列舉的,還有環境污染、打呼嚕、暴飲暴食等很多很多,幾乎滲透進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只要多加留意,還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死亡三聯癥”環環相逼
冬天、凌晨、掃雪 洪昭光教授說,每年發生猝死最多的日子是在冬天下雪的第二天上午,這是疾病、遺傳基因與外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外界環境會導致人體神經、體液方面發生一系列的適應性改變。
大量臨床觀察發現,心肌梗死發生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一年當中,以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最高。冷空氣可立即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和血壓升高,造成心絞痛發作。一周當中,以周日、周一發病率最高;而一天當中,則以上午6點到11點之間發病率最高。因此,人們要順應生物鐘,生活作息時間要有規律,特別是老年人,寒冷天氣外出更要戴好帽子、圍巾、手套。
飽餐、酗酒、激動 這三種因素都能獨自增加心臟負擔,增加耗氧,而老年人的心臟儲備功能剛剛能滿足平時需要,如果這些因素合并存在,則危險大大增加,成為常見的猝死病因。
洪昭光教授特別指出,冠心病猝死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嚴重疾病。大多情況下,猝死是可以避免的。同是冠心病人,為什么善待自己就可得永年,而有的卻瞬間死亡?因為,健康是爭取出來的,建設出來的,培養出來的,保衛出來的。
小小衛生間 隱藏大秘密
屏氣用力危險大 人在排便時屏住呼吸用力,血壓急劇波動,可能使血壓急劇上升。強烈屏氣,會使心腦血管事件增加。老年人猝死廁所并不少見,便秘者一定要小心。
憋尿血壓猛上升 膀胱充盈,膀胱壁處于緊張狀態,血壓會迅速上升。排尿時產生的意識喪失大都是排尿過程中出現的低血壓所致。這種現象幾乎都發生在男性身上,女性幾乎沒有。排尿時血壓波動多數發生在夜間。因為人在夜間一般要把尿憋到最大限度,容易引起膀胱反射。
洗澡冷熱要有度 水溫過高,血管擴張過度,血壓降低,心臟血管灌注不足,容易誘發心肌梗死,發生猝死。水溫過低,心血管過度收縮,造成心肌血管閉塞,同樣也會誘發心肌梗死。一般成人洗澡溫度可在38℃至40℃之間,入浴時間10~20分鐘即可;如身體狀況不好,洗溫水浴較為理想,水溫一般在34℃左右,即比皮膚溫度略高,但比體溫低。
牢記“三個半” 生活慢慢來
清晨起床“三個半” 指的是醒來后不要馬上起床,而是要在床上平臥半分鐘;然后慢慢起來坐半分鐘;再將雙腿下垂在床沿邊等半分鐘,然后再站起來走動。經過這“三個半分鐘”,血壓、心率得到充分調節,就不會發生體位性低血壓,此時再下地,不花一分錢,卻起到了藥物起不到的預防作用,減少了許多意外。
早中晚“三個半” 這里指的是“三個半小時”。早上起來活動半小時,活動要適量;中午休息半小時,使血壓有個低谷,可以保護心臟;晚上慢步行走半小時,不但能使老年人晚上睡得香,還能減少心肌梗死、高血壓的發病率。
“黃金五分鐘”定生死
侯愛潔主任介紹說,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高達54.4萬。脆弱的腦細胞缺氧超過6分鐘就會出現不可逆死亡,若能在4-6分鐘內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就能挽回許多生命。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120急救車很難及時趕到。因此,普通公眾學會心肺復蘇術對挽救危重患者生命非常有意義。一旦發現病人猝死,要馬上進行胸前區心臟叩擊,最好在硬板床或地上,按壓胸部雙乳頭連線的正中,頻率為每分鐘100次,同時撥打急救電話獲得專業人員的幫助。
對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家屬在請醫生或呼叫救護車的同時,應首先讓病人情緒鎮靜,不要驚慌立即臥床休息,因為恐懼、焦慮均可使心肌耗氧增加,擴大梗死面積。此時可給予適量鎮靜止痛藥,如安定;同時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含服,若有條件也可給予吸氧;如出現脈搏消失、抽搐等情況,應立即按猝死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