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召開家長會。
有家長問:請問老師,我的小孩不聽話、不愛學習怎么辦?
老師:您復印過文件嗎?
家長:復印過。
老師:如果復印件上面有錯字,您是改復印件還是改原稿?(場內立刻響起雷鳴掌聲。后有人答道:改原稿。)
老師:應該原稿和復印件同時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
是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你自己不優秀,如何給孩子優秀的教育?如何要求孩子優秀?不如提升自己,同時提高孩子。
“生病”的家庭造就生病的孩子
有些家長總是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殊不知許多問題都是由于家長的病態心理造成的。如下面列舉的現象屢見不鮮。
讀初一的小星是一名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他上小學三年級時,缺乏信任、互相懷疑對方有外遇的父母離異。他與母親生活,每周到父親處住一天。但是,每次到父親處,父親都會問他,你媽最近有沒有出去?有沒有男的來家里,或者來電話?你媽的穿著打扮有什么變化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等回到家里,他母親又會問他類似的問題。
由于內向,小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父母所提的問題。后來,每次一到周末要去他爸爸那里之前,他就心神不定,非常焦慮。上了初一,由于心理壓力太大,他給母親留下一份遺書,準備自殺,幸被母親及時發現。他母親意識到他存在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后,將他帶到了心理咨詢門診。
現代心理學發現,如果一個人有了心理疾病,很可能是他的家庭在運作過程中出了問題,只有對這個已經“生病”的家庭進行治療,才能解除病人的心理疾病。
父母要比孩子先做到
家長過分要強、虛榮心過高會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有位家長把一個七歲孩子所有的課余時間都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課程,鋼琴、繪畫、英語、書法、下棋、作文等等,結果孩子由于過于緊張造成抽動-穢語綜合征。
家長的過分挑剔、完美主義造成孩子許多心理障礙。家長對孩子寫作業要求甚多,孩子寫一筆要反復描,擦了寫,寫了擦,結果有時考試都寫不完,嚴重的還會造成強迫行為。
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給孩子。有的孩子從小體弱多病,家長非常擔憂,經常煩躁不安、絮絮叨叨,對孩子過分關注,結果孩子變得敏感多疑、自卑、退縮、神經質。
家長對孩子總是否定,讓孩子失去自信心。有個小學生經常發脾氣,做事沒有長性,問他為什么會這樣,他說媽媽總是責罵他什么都做不好,從沒有表揚,所以想發脾氣。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家長要容忍孩子有缺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當前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父母比孩子先做到”的那種意識與自我要求。因為父母是孩子精神成長的引路人,要想孩子的精神健壯,我們父母自己的精神必須首先健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