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胖是因為吃得太多,其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很多人即使是喝白開水也會胖。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脾腎兩虛。
脾主運化,如果脾虛,水谷精微就不能運送到全身,堆積起來就是贅肉,脾位于中焦,所以很多人胖都是從腹部先胖起來的。除了吃喝等生活方面的習慣會導致脾虛之外,思慮太多是脾虛的一個重要原因。
想得太多,新陳代謝會減緩
《內經·舉痛論》說“思則氣結”,想得太多了,氣結于中焦,運行不暢,就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腎中精氣需要脾胃的供應,脾胃氣血生化不足,必然導致腎氣虛弱。腎是生命的原動力——真陽的寓所,腎氣不足,身體的動力就不足,臟腑就無法正常“工作”,新陳代謝速度就會減慢,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看看我們現在人的思想,每天殫精竭慮,說得好聽點叫謀求進取,實際上是欲望太多所致,這樣一來,必然會傷害脾氣,導致吃的東西消化不了,體形呈橫向發展。這時候,解決問題的辦法得分三步走:第一,趕緊停止思慮,讓脾氣不再凝結;第二,恢復脾的消食功能,讓它能夠正常運轉起來;第三,少吃一點,不要再加重脾的負擔。
吃得太少同樣傷身
我們現在的人很強調第三點,所以這一條做起來不難。不過,節食也要有個度,適量地減少食物,減輕脾的負擔很好。但是,不吃或者吃得太少,脾沒有東西可以消化,臟腑得不到該有的氣血供應,身體只會越來越虛弱,久之必然會得病。第二條養脾的方式很多書中都有提到,如“芡實薏米山藥粥”、“薏米紅豆粥”等方法都很不錯。如果有醫師指導的話,每天循著脾經的方向按摩更能刺激脾經的經氣運行。
肥胖源于貪婪?
其實對現代人而言,最關鍵的還是第一條,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自身的修煉,勞逸結合,一個問題找不到答案時,不妨出去走走,或者做點其他自己喜歡的事情,舒緩一下神經。這樣,人的主觀思慮就不會干擾脾本來就有的修整、養護功能,這就是中醫說的“識神不擾元神”。
我將這種想法講給一位遠從西藏而來的同道中人聽,他聽完后微笑不語,慢條斯理地告訴我說:“在藏醫當中有一個詞叫做‘阿賴耶識’(相當于我們現在說的潛意識),人體的很多變化都和‘阿賴耶識’中過多的毒素有關,而胖就是當中的貪欲過多。一個人想要的東西太多的話,就會削弱體內的拙火(真陽),如此一來,臟腑就得不到應有的溫煦,垃圾就無法帶走,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肥胖。所以,在藏醫看來,肥胖不是營養過剩,而是內心貪婪過剩。”
這番話讓我想到一個詞:腦滿腸肥。而我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后面會跟一句“貪得無厭”。我們在說一個人很胖、欲望很多的時候,不是總習慣用這個詞來概括形容嗎?“如果不能控制自己內心的欲望,再好的方法也只能是隔靴搔癢,抓不到核心”,藏醫如是說。這番話套用中醫的醫理來說,也算是“諸病于內,必形于外”的另一種詮釋吧?
一個人有著怎樣的內心,天長日久,必然會表現在其外表上。也許,對于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清除心里的“毒素”比排出身體的“毒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