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張錫純的急救方
民國時有一位非常著名的醫家,叫張錫純。他在沈陽、天津等地行醫,在當時的影響遍及大江南北。
張錫純在他的書里記載了這樣一個醫案:在沈陽,有一個姓于的女子,30多歲了,有一天她突然不會說話了,氣息不夠用了,病情十分危急。恰好這時,她院里有一個青年學生是張錫純的弟子,他就趕快跑去找張錫純。
張錫純以前就給這個女子診過脈,他知道她的病叫大氣下陷。大氣是我們胸中的一股氣,中醫里叫宗氣,就是指我們吸收到的外界空氣里的清陽之氣和食物里邊的飲食精微化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氣。宗氣停留在胸中催動我們的心臟跳動,固攝我們的內臟。如果氣虛不固了,內臟就會下垂,氣機就會往下陷。
大氣下陷用什么藥來治療呢?就用生黃芪,然后配一點升麻、柴胡等這些往上提升的藥。那個女病人在吃了幾服藥之后就慢慢恢復了,可見這個黃芪真的是很神奇,功效很好。
人體衛氣的好兄弟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分為兩種,一種是生黃芪,一種是炙黃芪。生黃芪就有托膿排癰的作用,能把衛氣給固住,能把邪氣往外排出去。
有人可能會問,什么是衛氣呢?衛氣就是指保衛人體的氣,好比是保護我們身體不被外邪侵襲的衛士,在中醫里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靈樞·本藏》載:“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充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所以說衛氣是指我們皮膚的屏障防衛機能。衛氣在人的體表運行,負責保護人體的外表不受外邪的侵襲。比如說我們身上長了個瘡,如果衛氣弱了,就無力把瘡的邪氣給排出去。人體衛氣不足的話,瘡就會長很長的時間。
生黃芪主要有增加我們衛氣的能力,它具有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衛氣就是我們人體的防御系統,防御得好我們就不受外界邪氣的侵襲。比如說人體衛氣虛的話,就很容易感冒,這樣的體質我們叫氣虛體質。
針對氣虛容易感冒的人,我們中醫有個方子叫玉屏風散,它是金元四大家中的朱丹溪創的方子。方子很簡單,就是由生黃芪、白術、防風三味藥組成的。在玉屏風散里,黃芪是一味主藥,起到益氣固表的作用。玉屏風散在藥店里可以買到中成藥。這三味藥是益氣固表的,專門治療表虛自汗、風一吹就感冒的人,另外這三味藥對治療慢性鼻炎也很有效果。
玉屏風散不是像平常的藥那樣用白開水沖服的,朱丹溪說是要用姜汁沖服。我們拿幾片生姜熬成汁或者是姜搗成汁兌點開水,來服用玉屏風散。為什么要這樣服用呢?因為姜汁有發汗、把寒氣往外排的作用。
慢性腎病黃芪醫
黃芪治療腎病的效果也是不錯的。慢性腎炎有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尿中總有蛋白。這是因為腎臟總是在漏蛋白,為什么會漏蛋白呢?這實際上跟脾氣的不足有關,脾氣不足就固攝不住人體的精微物質,精微物質就會隨尿液漏出去了。
現代醫家的經驗是生黃芪對治療慢性腎炎有很好的作用。現代有一位著名的中醫專家,叫岳美中。他發現小孩得腎病以后往往不愛吃藥,他就總結古代的方子,用黃芪熬成粥給孩子喝。具體配藥為:生黃芪30克,赤小豆15克,生薏苡仁30克,然后稍微用點雞內金,雞內金是化淤開胃的。岳美中先生的經驗說明,這個方子治療尿蛋白的作用非常好。
黃芪建中湯治消化道潰瘍
蜜炙黃芪是把黃芪用蜜炙過,生黃芪和蜜炙黃芪這兩種藥的作用是不同的。生黃芪是補氣的,可以排膿止痛;蜜炙黃芪以補中為主,主要用來補中焦,補中氣,補我們脾胃之氣。但是蜜炙黃芪容易上火,現在很多時候用生黃芪來代替。
張仲景有個方子叫黃芪建中湯,就是桂枝湯加上黃芪,配了點山東的特產高粱飴。這個方子治療消化道潰瘍效果非常好。比如經常處于焦慮狀態的人,往往會出現消化道潰瘍,比如胃潰瘍,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用黃芪建中湯來治療。黃芪建中湯里所含的中藥成分為:蜜炙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姜、棗和高梁飴。
蜜炙黃芪和生黃芪是交替著用的,這個星期用蜜炙黃芪,那么下個星期就用生黃芪,因為蜜炙黃芪容易讓人上火,如果長期用的話,量要適當地減少,用10克左右就可以了。桂枝、炙甘草都是6克,白芍12克,姜切3片,大棗放六七枚,高粱飴糖放兩三塊就可以了,然后用水熬,當四杯水熬成兩杯水的時候就熬好了。這個方子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作些加減,早晚各喝一杯,是很養胃的。
術后血虧用當歸補血湯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創立了一個方子叫當歸補血湯,對一切血虛的人,尤其是對手術后血虧的人非常有好處。這方子也非常簡單,就是兩味藥,黃芪和當歸,黃芪的量非常大,30克左右,當歸只用6克。為什么兩味藥的配量相差這么懸殊呢?此方根據的是氣血互生的理論,中醫認為氣生血,血生氣,氣血是互生的。如果血虛的時候,我們只是補血,血未必能補進我們的體內,因為人體貧血的基本體貌沒有改變,中醫認為沒有氣來生血,補血也是枉然。這就像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要想讓人體血足,就要讓人體自己生血。所以李東垣用了五倍于當歸的黃芪來補氣,然后用氣來生血。后人對這個方子的評價很高。
用黃芪要選對人
一般情況下,需要用一段時間黃芪,才能把人體的氣慢慢補足,不會立刻就補上來。而人參是可以救急的,像是一個心衰的人,心氣欲脫的時候用人參,馬上就能回陽救命,所以人參往往用來救急。
黃芪和人參都是補氣的,作用也差不多,但是兩者也有一定的區別。人參是大補元氣的,黃芪是補衛氣、中氣的。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黃芪入藥勁比較緩,不是說我們今天吃了黃芪,明天就見效了。黃芪要經常用才能見效,屬于一種滋補類的藥材。像張錫純那樣用了黃芪就馬上見效的,是各味藥物搭配得好,辨證準確。
大家一定要記住一點,黃芪在使用的時候,要對癥下藥,只能給氣虛的人用。比如這個人面色蒼白,動輒出汗,或者是四肢無力,經常感覺自己虛弱無力,肚子很大但是很軟,說話沒勁,這些都是黃芪適用的體征。但是大家想要用它來治病,或者養生的話,一定要先咨詢醫生,自己不能亂用,尤其是陰虛的人不要輕易使用黃芪。陰虛的人大多數有內熱,主要癥狀表現為口舌生瘡,舌燥,眼睛干,手腳心熱等。雖然補中益氣湯也有除大熱的作用,但還是需要醫生來判斷,醫生辨證后告訴我們能用才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