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經濟處于復蘇初期,最近兩個季度的數據顯示經濟有緩慢復蘇的跡象。預計未來幾個季度,隨著歐債危機的逐步緩解和美國財政懸崖的解決,加上全球新一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提振,財政緊縮的影響趨弱,全球經濟有望踏上緩慢而漫長的復蘇之旅。
2012年以來,受歐洲經濟深陷危機、加速衰退的拖累,海外經濟增長乏力。以OECD經濟體為代表,GDP增速自一季度恢復性增長后,二季度明顯回落,三季度環比持平、同比仍加速下滑,但近期出現了企穩跡象,包括OECD領先指標在內的一系列領先指標出現了下滑放緩甚至反彈,預示著未來全球經濟有望觸底企穩,呈逐步回升之勢。
為了明確目前全球經濟所處的階段,我們借鑒美林投資時鐘,通過產出缺口與通脹的變化作為劃分經濟周期的依據,其中,以全球GDP的同比增速作為替代產出缺口的指標,以CPI代表物價水平。2000年至今,全球經濟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周期。一是以2000年下半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為標志,主要因為過度膨脹的IT產業停止了上世紀90年代末的高速增長,投資開始下降,加上“9·11事件”的影響,導致美國經濟陷入低迷,進而引發全球經濟衰退。2002年開始進入緩慢的復蘇階段,2005年開始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促使全球經濟高速增長,但也埋下了下一輪經濟蕭條的種子。二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導致全球經濟陷入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次貸危機由虛擬金融體系傳導到實體經濟,并在全世界蔓延,引發世界經濟大幅下滑。盡管2009年開始,受益于主要經濟體的量化寬松和財政刺激政策,經濟出現短暫恢復,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將全球經濟拖入再危機時代。根據我們的經濟周期理論,目前世界經濟處于復蘇初期,最近兩個季度的數據顯示經濟有緩慢復蘇的跡象(附圖)。
具體來看,美國經濟2012年復蘇曲折,三季度實際GDP環比增速一度反彈至2.7%,主要因為企業加庫存和政府國防支出所提振。而2012年通脹呈V型走勢,核心CPI維持在2%左右,能源與食品的價格對通脹的影響較大。從GDP各項組成部分的增速來看,個人消費、企業投資以及進口的增速2012年以來直線下滑,三季度出口表現好于預期,政府消費三季度受益于飛機采購而反彈3.5%,兩年以來首次轉負為正,但一次性采購恐難以持續,減赤壓力將迫使政府在2013財年減少開支。從各項組成部分對GDP的貢獻來看,四大項均為正貢獻,但個人消費、固定資產投資和凈出口的邊際貢獻均減少,只有庫存、政府消費和投資的貢獻在增加。說明真正支撐經濟的動力在減弱,一次性的政府采購和企業加庫存對經濟的短期刺激較大,但這難以扭轉美國經濟的弱勢。
展望未來,美國經濟增速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將下滑,其中2013年一季度下滑最大,主要受美國財政懸崖、歐洲債務危機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導致消費和投資趨于謹慎。美國GDP增速可能從2.1%下跌至1.5%,主要因為財政懸崖的拖累進一步加劇。不過,我們也不必過于悲觀,因為布什時代延續至今的大部分減稅優惠有望延期至2013年底,不至于對美國消費和投資造成過大沖擊,而且房地產市場持續復蘇對經濟也有一定支撐作用。
歐洲方面,歐元區GDP三季度同比下滑-0.6%,主要受到消費和投資的拖累,但是英國因奧運會的提振而擺脫衰退。盡管歐洲經濟整體低迷,但是,我們認為2012年四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速可能觸底反彈至-0.5%,2013年甚至可能重回正增長,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6月以來的一系列救市措施,緩解了歐債危機所帶來的避險情緒,理順了貨幣政策傳導至實體經濟的渠道,例如6月歐盟峰會啟動1200億歐元對歐洲基建等重大項目的貸款,歐央行7月降低基準利率至0.75%,并將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釋放大量隔夜存款,帶來對家庭的貸款增速已開始反彈,但對非金融企業的貸款仍在加速下滑,這說明信貸狀況仍在底部徘徊。另外,歐元區的PMI、ZEW經濟預期指數以及OECD領先指標均已開始回升,意味著投資者對歐洲經濟的前景開始趨于樂觀,這將帶動投資和消費下滑減速,企穩回升。
總體來看,全球經濟有望觸底企穩,但復蘇仍不穩固,處于低速增長階段。從戰后歷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經驗來看,每次危機后的第二、三年,政府刺激帶來的經濟恢復性高增長總是難以為繼,經濟復蘇出現放緩,而再危機時代通常持續兩年。與2008年金融危機相比,此次再危機時代經濟的衰退程度偏弱,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2008年是自下而上的危機,起源于次級房貸市場,政府對此準備不足,反應倉促,拖累經濟大幅下滑。而此次危機是自上而下的危機,歐洲政府已有預期,本可以解決,因各國分歧較大,各自爭取政治博弈中更大的籌碼。從發展趨勢來看,歐洲財政一體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預計未來幾個季度,隨著歐債危機的逐步緩解和美國財政懸崖的解決,加上全球新一輪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的提振,財政緊縮的影響趨弱,全球經濟有望踏上緩慢而漫長的復蘇之旅。
作者任職于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