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影子銀行存在較大區別,海外影子銀行融資高度依賴同業市場,并且高杠桿特點突出。國內類影子銀行機構最根本的負債來源是儲蓄資金,并且杠桿程度非常輕。但二者存在著負債穩定性狀況堪憂的共性。因為銀行理財采用了借新還舊式期限錯配的操作模式而將其歸為“龐氏騙局”范疇有失公平。影子銀行的管理宜疏不宜堵。
目前,影子銀行較被認可的定義是“從事信用中介的非銀行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于2012年11月發布的《2012年全球影子銀行監測報告》中統計,截至2011年,全球影子銀行體系資產規模增至67萬億美元。社會融資總量口徑下的影子銀行相關項目并未全部覆蓋銀行理財、信托公司、券商資管等其他非銀主體所提供的信用,如果將“信用中介”的內涵也擴展到針對同業機構的信用行為,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在30萬億元的水平。
影子銀行事實上是市場化融資的代名詞—非銀行機構利用金融市場獲取資金進而行使信用中介職能。從海外圍繞影子銀行的焦點問題來看,很大部分是對其所依賴的批發金融市場融資(同業市場)不穩定性的擔心。同業負債的脆弱性會加大體系流動性風險,而由于其非連續突發和非線性傳染的特點,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很難單純依靠計提資本等傳統方式來完成。
影子銀行陰霾漸進?
影子銀行問題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與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和信托業近年來的飛速擴張有關,各類機構創新業務的開展幾乎都以跑馬圈地式的野蠻生長為特征,粗放經營和逃避監管約束的本質也因此而飽受詬病。國內外影子銀行其實存在較大區別,海外影子銀行融資高度依賴同業市場,并且高杠桿特點突出。國內類影子銀行機構最根本的負債來源是儲蓄資金,并且杠桿程度非常輕。但二者存在著共同的問題—負債的穩定性狀況堪憂。
具備影子銀行相似風險點的其實是銀行表內同業往來業務,但“表內”二字障目使得市場忽略了真正的風險,這一監管盲區比影子陰影更應令人擔憂。
影子銀行去向何方
圍繞影子銀行的主要爭議目前集中在三點:第一,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產品和投資標的期限錯配可能出現的流動性風險問題;第二,“資產池”模式下滾動發行產品導致的“龐氏騙局”嫌疑;第三,所投資資產的安全性問題。
因為銀行理財采用了借新還舊式期限錯配的操作模式而將其歸為“龐氏騙局”范疇有失公平。期限錯配的運作模式本身無可厚非,核心問題聚集在流動性管理層面。銀行理財資產池內確有真實資產,預期收益率也未明顯高估。影子銀行真實風險當低于市場普遍擔心,但輿論壓力和群體恐慌可能倒逼監管在政策力度上大幅加碼。
資產池直接/間接持有的各類資產的安全性也是市場擔憂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資產池采用集合運作,單個產品無法追蹤具體投向,一旦資金最終流入了高風險區域,例如一些媒體報道理財資金通過信托進入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高風險收益的資產若出現違約,造成理財產品虧損事件發生,可能引發儲戶恐慌性贖回的問題,產品無法滾動續作將帶來全面的流動性危機。
上述擔憂不無其合理性,資產池擴容和高收益標的的增長無疑會提高整體的違約風險,但難以忽略的事實是:銀行理財業務的真正擴張其實僅有兩年左右的時間,即使是在監管未禁止直接投資信貸資產的時期,對投資對象的要求也是在銀行表內優質客戶資源的范疇。換一個角度來說,截至目前各家銀行自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都未出現真正的違約事件,而表內貸款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呆壞賬記錄,問題資產留存表內以撥備覆蓋等方式逐步化解處理顯然要比暴露于理財資產池更為經濟,在市場尚無違約發生的環境下,產品出現兌付問題所帶來的聲譽損失和可能的監管懲罰對任何一家銀行來說都將難以承受。
陽光下的“影子”
監管部門對影子銀行問題的關注其實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影子銀行的管理問題“宜疏不宜堵”—體系得以發展至今與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休戚與共。從截至目前央行和銀監會的舉措來看,也基本延續了這樣的調控思路,對比擔心影子銀行收縮更應為投資者所高度重視的,當是央行為此可能采取的長時間收緊流動性決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作者任職于廣發證券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