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回顧上一輪城市化的特點,可以說明我們今天討論人的城市化的意義。也只有在理解了上一輪城市化特點及其不可持續的性質之后,對于如何糾正土地城市化的片面性,及如何將人的城市化放到更高的位置,我們才會有更清醒的認識和把握。既然我們的認識已經從土地城市化轉到了核心是人的城市化,那么,人的城市化,在今天,它的本質就是農民工的市民化。邱繼成對于農民工市民化的市場潛力與農民身份變遷的機會成本的探討值得我們關注。他對于農民工市民化的市場潛力與機會成本的計算是否精確也許存在商榷的可能,但從農民工進城與否的機會成本描述與收益計算的框架中,我覺得把家庭內部勞動外部化作為一個元素分析是有新意的,這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去思考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包含了什么樣的成本收益。
在上一輪城市化過程中,經濟增長基本上由土地推動。很多人概括傳統增長模式的時候一直講兩個方面:一個是高投資和高出口,另一個就是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但是在這兩個因素當中,我認為,土地扮演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一個發動機的作用。
為什么土地成為了上一輪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呢?一是土地的寬供應,每年政府用于建設的土地數量是很多的。二是通過壓低地價來保證工業用地,例如以土地招商引資保證工業化,還有靠土地的抵押和融資來保證城市化推進的過程。從生產要素稀缺程度上講,資本和土地是稀缺的,地價不該很便宜。但中國土地的寬供應和人為低價的工業用地政策,導致了整個工業用地成本的偏低水平。2000到2011年,綜合地價水平差不多漲了297%,商業地價水平漲了309%,居住用地的價格漲了528%,而工業地價水平才提高了71%。
在國際上,人口集中向城市轉移及城市積聚跨越式發展是一個合二為一的過程。工業化、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市化是客觀合一的自然結果。但是,在中國,土地的城市化和人口的城市化,是完全分開并行的兩個軌道。第一個軌道越來越由政府主導,導致了土地城市化快速發展,土地財政愈演愈烈。第二個軌道就是農民自發的城市化,實際上是2.5億人口涌入城市的打工生活。
政府主導的城市化又有三個表現。第一,城市圈不斷外移。從2000到2011年,中國城市建成面積從2.2萬平方公里擴大到了4萬平方公里。如果看城區的面積,擴張的速度更快。過去10年里,主要城市建成面積的擴張,最小的也有將近2倍,大的基本上就是10倍。第二,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特點,即城市用地主要是靠低價農地來獲得。從2005到2010年征地面積占城市面積的比重達到了67.28%。第三,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成為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來源。這里,又引出一個城市資源錯配的問題。
另一半的故事呢?那就是農民自動自發的城市化,絕大多數人進到城里是住在城中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裝了太多的人。他們與城鎮居民在社保、醫療和教育上的待遇存在天然的差異(據說戶口本上過去曾經有67種城鄉居民不平等待遇)。這種人口半城鎮化的狀態,甚至連農民工都從不認為自己是城里人的現狀,為舉國所關注。他們如何融入城市、城市又如何為他們創造前程等,關系到他們的成本收益率計算。所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推動人的城鎮化,是中國經濟下一航程中的大事。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
請發郵件至xincaifu@xcf.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