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工程報道已經成了地方媒體的一個重頭戲。《皖江晚報》在總結過去報道得失的基礎上,民生工程報道采取“故事+快板+漫畫”的模式,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小創新帶來大影響。
【關鍵詞】民生工程 新聞報道 創新
作為經濟新聞報道的一種,民生工程報道已經成了地方媒體的一個重頭戲。我省2007年起率先在全國實施民生工程,并以此為抓手,逐步推動各類民生問題的解決。五年來,安徽省累計投入民生資金逾1200億元,民生工程已經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工作。對教育、醫療、住房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投入更多了,百姓的“錢袋子”更鼓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了,對困難群眾的幫扶力度加大了……從經濟新聞報道的角度來看,對民生工程的報道,既是宣傳重點,也是新聞“富礦”。
事實上,作為地方媒體,對當地民生工程的宣傳報道也是經濟新聞報道的一個重頭戲。不過,縱觀這幾年的民生工程報道,無外乎民生工程政策解讀、實施部門提供案例以及民生工程實施成果的數字展示,簡單來說就是政策+案例+數字。這種偏重材料的解讀性報道模式雖然篇幅不小,版面也夠醒目,但實際傳播效果一般,廣大讀者并不買賬。
在總結往年報道得失的基礎上,2013年,《皖江晚報》在民生工程報道上打破 “老三樣”的舊有報道模式,大膽創新,在“必選動作”基礎上加入“自選動作”,讓民生工程報道動起來、活起來、靚起來。在報道文本上,讓記者沉下去,采寫民生工程實施過程中的故事,尋找打動人心的細節。在宣傳民生工程政策和成就報道方面,引入“快板”這一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入腦入心。同時,運用漫畫的表現形式,形象展現民生工程給廣大群眾生活帶來的新變化。通過對古板枯燥的材料和數字的重新“包裝”,《皖江晚報》民生工程報道呈現出文字、“聲音”、畫面的三維立體效果,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通過創新,《皖江晚報》讓民生工程報道“老三樣”來了個“華麗轉身”。自今年4月15日推出 “美美有‘畫’說 鏗鏘民生行”民生工程專欄以來,這種接“地氣”報道模式,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小創新帶來大影響。
一個好故事讓新聞更 “悅讀”
在信息泛濫,人人都是“麥克風”的今天,新聞首先要做到“悅讀”,讀者才會去“閱讀”。民生工程報道作為一項重要宣傳任務,如果僅僅依靠相關部門提供的數字材料,是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傳播效果的。
今年的民生工程宣傳,《皖江晚報》要求記者拿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態度,高度重視民生工程報道,變改材料為寫故事,沉到基層,突出現場,捕捉細節。如5月3日《皖江晚報》在1版頭條刊登的一期民生工程報道,主題是美好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將補納入民生工程給農村居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皖江晚報》記者沒有依靠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而是走進農村,走進村民家中,親身感受村民生活的變化。通過描寫村民谷常紅一天的生活細節,反映了農村生活的巨大變化。如谷常紅家用上了自來水,垃圾也有人處理,門口通了水泥路,村里建起了健身廣場等諸多新鮮的細節,讓報道真實、生動、有趣。記者用細膩的筆觸說了一個新鮮的故事,遠比一般性材料更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也比乏味的說教更具說服力。
民生工程贏得民心,民生工程報道要能打動讀者的心。《皖江晚報》要求所有的民生工程報道,記者都要深入基層發掘細節,見人見事,通過故事來反映民生工程給群眾帶來的實惠。當然,報道也沒有完全忽略對民生工程相關政策解讀,這部分大都通過新聞鏈接的形式來呈現。
引入“快板”藝術讓新聞更生動
民生工程關乎千家萬戶的利益,宣傳報道民生工程意義重大。如何才能更好地讓廣大群眾了解民生工程的相關政策,感受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從而更加擁護支持民生工程?《皖江晚報》大膽創新,引入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快板”這一傳統藝術來“說”新聞,讓民生工程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還以上述的報道為例,編輯用“快板”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說”出了新農村建設給村民帶來的巨大變化:谷常紅笑容掛臉上,咱農民生活變了樣。柏油路鋪到家門口,自來水接進屋里頭。村里垃圾有專人弄,房前屋后可真干凈。家門口就有健身場,以前可想都不敢想。設施和環境在改善,建設的成果看得見?;菝竦恼叨嘟o力,過去和現在沒法比。公共服務財政獎補,美好鄉村昂首闊步??纯唇袢盏男罗r村,可真是羨煞城里人。在4月15日刊登的公共衛生服務給居民帶來的實惠,“快板”這樣表達:公共衛生服務好,人均經費步步高。看病方便花錢少,體檢不用掏腰包。個人信息聯起網,病史病歷能共享。政策惠民覆蓋廣,流動人口也上榜。重點病癥多關注,走訪跟蹤送服務。老人兒童孕產婦,幸福來了擋不住。免費體檢澤千家,健康檔案惠百姓。強化保障促民生,同筑鋼城幸福夢。
運用“快板”這一藝術形式,民生工程報道更加生動形象,讀來朗朗上口,好讀易記,入腦入心。這期報道一推出,就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
精妙的漫畫讓新聞更“耐看”
在今年的民生工程報道中,為讓報道更加形象生動,《皖江晚報》還特別邀請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理事,多次在國內、國際漫畫大賽斬獲重要獎項的喻梁先生,為每篇民生工程報道配幅新聞漫畫。
漫畫原本就是宣傳的有效形式,用新聞漫畫的形式來宣傳民生工程,雖然是首次嘗試,但效果很好,與新聞報道文本相得益彰,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肯定。
故事+快板+漫畫,我們稱之為“新三樣”。有了這“新三樣”,今年的民生工程報道也就更加鮮活靈動。在社區工作的尹文娟評價說,《皖江晚報》的民生工程專欄已經成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好幫手,關系到社區居民的民生工程,他們都會直接拿報紙給居民看,特別是快板和漫畫,通俗易懂,幽默風趣,不需要詳細解釋大家就都明白了。離休干部劉鐵生說,《皖江晚報》今年推出的“美美有‘畫’說鏗鏘民生行”專欄,讓人眼前一亮,有圖有文還有快板書,形式新穎,奪人眼球。中學教師宛標說,《皖江晚報》的民生工程專欄生動形象地宣傳了黨和政府的民生好政策。詼諧中滲透著哲理,通俗中贊美著生活。將黨和政府為民謀福利的典型事例,點點滴滴地呈現出來。市民馮衛平說,今年的《皖江晚報》民生工程報道十分接“地氣”,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黨委政府惠及基層群眾的政策舉措,讓人感興趣、看得懂、記得住,真正體現了為民辦報、服務百姓的理念。
(作者單位:皖江晚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