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聞寫作中,角度的選擇十分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記者從什么方向、在哪個立足點上,用什么視角去透視、尋找、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更充分地體現其新聞價值。如何選得最佳的新聞角度?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聞寫作 角度 選擇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從“搶消息”逐漸轉向“找角度”,在新聞寫作中,角度的選擇表現得越來越重要。一個角度選取得新穎與否,直接關系著一篇新聞報道的質量。因此,如何選好角度寫好新聞越來越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日益關切的問題。
角度一詞意為人們看待事物、考慮事情的出發點。角度不同,人們的思維指向就不同,注意的側重點就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的事物,看待和表述的角度不同,其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新聞角度,是指記者發現事實、挖掘事實、表現事實的著眼點或入手處,是揭示新聞本質和彰顯新聞主題的突破口。著名記者艾豐就曾把選擇新聞角度喻為“挖礦”。他說:“新聞價值在事實內蘊藏是不均勻的,有各種不同的礦床,選擇好的角度,就是為了便于記者更迅速、更順利地開采這些價值,更準確、更鮮明地表現這些價值。”由此可見,新聞角度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記者從什么方向、在哪個立足點上,用什么視角去透視、尋找、挖掘和表現新聞事實,更充分地體現其新聞價值。那么,在一篇新聞報道的采寫中,如何選擇最佳的新聞角度呢?筆者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選擇最能體現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思想和精神的角度
社會主義新聞傳播必須講政治,既要與黨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密切聯系群眾。新聞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傾向性和工作指導性。為此,在選擇新聞報道的立意角度時,要時刻緊扣黨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為實際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導。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被黨和政府以及廣大民眾所接受。
黨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工作重點。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吃透其精神的前提下,跟緊形勢,從典型事物和典型人物入手,從多方面進行廣泛宣傳,以達到教育人、激勵人的作用。
例如今年8月9日《人民日報》系列報道之一的《大多數不能“被平均” 幸福感不能被代替 貴州同步小康看老鄉》,報道從實現貴州人民的根本利益入手,在建設貴州的過程中,倡導既要“轉”更要“趕”,實施更加注重老百姓生活質量和真實感受的發展思路。文章中寫到在改革進行時的今天,貴州人民更應有腳踏實地奮力行、攻堅克難奔小康的“貴州氣質”。貴州的行動積極響應的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總目標,新聞報道從這一較高的角度將這一新聞事實進行著力宣傳,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與決心。
二、選擇最有新意的角度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刪繁就簡三兩只,標新立異二月花。”在新聞寫作過程中,作者要時時注意找新鮮的感覺。袁枚曾說過,“文須錯綜見薏,曲折生姿”。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就要時刻想著寫出來的文稿思想新、表述新,給讀者以新鮮感,激起他們渴望閱讀、繼續閱讀的欲望。
那么,如何選取最有新意的角度呢?
第一,反彈琵琶,逆向思維,反向求新,摒棄“一條道路跑到黑”的寫作思維,突破老一套模式,這樣有利于我們找到更積極、更有價值的角度。1995年春耕時節,筆者在基層采訪時了解到當時化肥因價高而滯銷,馬鞍山采石供銷社紛紛組織人員到鄉村去推銷化肥,只要農民打一張白條就可以得到幾袋甚至 十幾袋化肥,供銷社允許農民將午季糧油賣了有了錢后再還化肥款。當時有人建議我在報紙上表揚一下供銷社人員下去賒銷化肥的辛苦,而我卻反過來從另一個角度寫了一篇題為《采石出現新鮮事 農民“白條”買化肥 供銷社賒銷的25.3萬公斤化肥成為農民插秧“及時肥”》的報道,此稿在《馬鞍山日報》刊出后,很快被《安徽日報》、《人民日報》等多家權威媒體轉載,產生較大反響。《人民日報》、《安徽日報》等都配發了短評,都為這一新鮮事叫好,并稱贊采石供銷社此舉在積極為穩定農業生產出力。
第二,發散思維,多向思考,精選擇新。在新聞寫作中,所謂“發散思維”,就是以一個目標為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擴散,沿著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解決問題答案的思維方法。它可以拓寬記者的思維空間,發掘更多更新更有價值的報道題材,采取更加靈活的寫作方式,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譬如《經濟日報》在《走進徐虎》的長篇通訊中,就著力尋求徐虎與雷鋒等榜樣的“異”點。像做了好事還要自己貼錢的事,在以前的雷鋒時代是常見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徐虎眼中卻不完全一樣。因為“徐虎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他也要生存,生活也要有保障”。記者運用發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并對事件進行辯證的解答,寫出的徐虎才更真實可信,更讓人理解和親近。
三、選擇最能切中時弊的角度
何謂“切中時弊”?龔明之在《中吳紀聞·王彥光》中這樣寫到:“彥光時主麗水簿,慨然上疏陳十弊,皆切中時病。”由此可見,切中時弊意為發表的言論擊中當時社會的弊病。新聞具有時效性與思想性,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在于引導民眾。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采寫過程中,不僅應善于觀察,更應善于思考,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當前的形勢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重要的新聞事實做出分析,旗幟鮮明地表彰先進,針砭時弊,從而幫助群眾弄清客觀事物的發展方向,區分先進和落后、正確與錯誤,明確應該贊成什么、反對什么。
新華網刊發的《6家奶企壟斷價格被處史上最大罰單》、《鄭州晚報》刊登的《“奶粉夢”光靠天價罰單還不夠》,這一類關于多家乳粉生產企業因觸犯有關法律法規被開出罰單的新聞,無疑是切中時弊的最好例子。罰單的開出,是否會令洋奶粉價格下跌?中國本土的乳粉生產企業是否會因此獲得發展契機?孩子以后是否能夠喝上既安全又平價的奶粉?這一系列問題都在此類新聞報道中有所反映,引人深思。
四、選擇受眾最關心的角度
“靠讀者近些”一直是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追求。因此,在選擇新聞角度時,要學會充分利用新聞價值學說中的“接近性”原理,面向大眾。讀者有什么認識需要澄清,有什么疑難需要解答,新聞的角度就應從這些方面選取,努力反映廣大新聞受眾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要反映與大家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很好地滿足受眾的求新心理、求近心理和得益心理。只有這樣的新聞,才能使受眾產生共鳴,具有可讀性。2013年6月20日人民網新聞觀點《師德為什么更受關注》,該文緊扣受眾關注的主題——師德,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樹人者先要自己以身作則、教育不但是言傳更是身教的觀點,對教師毒打學生、校長“性侵”學生的惡性事件進行了批評,指出這只是極少數“害群之馬”的事件,大多數教師依然是值得尊重的,解答了眾多人內心的疑問。這篇新聞的采寫直擊民眾內心,可以說是新聞“接近性”原則的典型之作。
五、選擇最富有情感人性化的角度
記者在選取新聞角度時,應強調對情感、人性化的關注。在新聞寫作時,要注意發現那些人性化較濃的感人細節,捕捉容易激發人們思想感情的敏感地帶和表達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興趣,并以此影響讀者的思想感情,甚至是行為方式。
人民網專題報道《最美教師 張麗莉》,講述危急時刻,女教師張麗莉一把推開身邊的兩個學生,自己被卷入車下,造成雙腿高位截肢的動人事跡。一時間, 張麗莉的傷情牽動了千百萬網民的心,成為當時微博上的熱點,她的事跡喚起了無數民眾內心最真摯、淳樸的善良,激起了社會關愛他人、傳遞大愛的善舉。由此可見,一個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視角,不僅能吸引許多受眾的目光,而且更能引起他們內心的激蕩。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優秀新聞作品的誕生,選好一個最佳的新聞角度只是第一步,要想寫出最佳的新聞作品,必須多思考,多磨練,多推敲,這就要求記者不斷積累知識,不斷豐富經驗。
(作者單位:馬鞍山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