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經濟報道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迫切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本文認為,這種創新必須與時俱進,記者一方面要置身于新聞實踐,一方面不斷學習學界對于經濟報道的觀察思考,在實踐與學習中持續提升自己;緊盯市場、報道市場;堅守企業、行業主陣地,牢牢把握大眾關注的方向,面對新時代重新設計報道內容,精心設置那些能夠廣泛引起公眾參與的報道議題,從而引領讀者,緊跟大數據時代的步伐,著力做好經濟報道。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 經濟報道 創新 路徑
隨著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生態環境、原有的經濟報道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新聞不再僅由記者采訪報道,廣大讀者(受眾)隨時可以參與經濟新聞的生產和傳播,傳統媒體吸引力減退,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凝神屏息,而是在“交頭接耳”中溝通彼此的信息,談論著他們自己的議題①。因此,研究新形勢下傳統媒體經濟報道的對策與策略,成為新時代媒體人面臨的重要任務。
在新聞實踐
與學界研究雙輪上奔馳
從事經濟報道的記者,總是奔走在經濟建設的第一線,報道、解讀沸騰的經濟生活,在解讀、呈現經濟生活中實現記者的人生價值。經歷多年的記者生涯,處在新聞第一線的記者容易感受到職業心理枯竭、職業倦怠。
出現職業倦怠,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當代社會很多行業都是這樣。最為要緊的是,要找到預防和克服記者職業倦怠的方法,而在職業倦怠期進行必要的自我充電,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種充電就是學習同行們在經濟報道方面的新聞實踐和新聞學界的理論研究成果,從而保持作為記者的活力。
依筆者觀察,新聞記者特別是地方城市媒體記者,長期埋頭做采訪報道工作,至多只是關注新聞業界,注意瀏覽主要媒體和相關媒體的報道動向。但是對于新聞傳播期刊,他們明顯關注不夠,哪些雜志開辦了哪些跟業務密切相關的研究欄目,開辟了什么專欄,同行們在說些什么,總結了什么方法,他們關注得不夠。近年來,權威的新聞傳播期刊越來越多地刊登針對當前新聞業態的研究成果,很多文章、論文都是再現記者們的采訪經歷和報道思路,能夠很好地提升我們從事經濟報道的精氣神。
做經濟報道的記者,需要同時在新聞實踐與學界研究雙輪上奔馳,當我們總是帶著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問題、新的思考去經濟建設第一線的時候,我們就會源源不斷地寫出新的作品。
沿著市場的激流奔騰
緊盯市場、報道市場,始終在市場激流中奔騰,這是經濟記者的責任和義務。深入生活、深入市場,從生活出發,這是做好經濟報道的源頭活水。
2012年獲得安徽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地產藥行”樂了藥農活了市場》,就是一則關注市場的新聞佳作。報道說,作為國內中藥材種植的“晴雨表”,在全國最大藥材集散地——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的帶動下,一頭連著土地助農增收、一頭連著市場行銷八方的大大小小地產藥行,開始在全市各鄉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原來零零星星的市場已增加至20多個,在助農增收的同時,也成為各鄉鎮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地產藥行”,讓藥農們不再披星戴月到更遠的地方去銷售,樂了藥農,活了市場。
《浙江兩“李鬼”冒充銅陵李逵》,也是立足市場的經濟報道佳作,說的是浙江溫州、臺州兩家企業冒充安徽銅陵市一家企業銷售滋補飲品燕窩,并存在嚴重的亞硝酸鹽超標問題。安徽方面根據浙江方面提供的通報上門查處時,兩“李鬼”原形畢露。該報道標題形象生動,吸引讀者眼球。
盯住大眾關注的方向
企業、行業是經濟報道的主陣地,記者需要時刻關注企業,關注行業。忽視這塊主陣地,那是不稱職的媒體記者。然而經濟報道又是為大眾服務的,如果不是從大眾角度,不是朝著大眾關注的目標進發,那么報道就會失去大眾。
有一篇分析2013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形勢的報道,刊發在一家知名媒體上,標題比較吸引人:《企業家想什么對中國經濟很重要》。然而報道自始至終看不到任何一個企業家,沒有企業家話語,聽不見企業家心聲,更沒有任何場景。報道所涉及到的僅僅是偶見“接受調查采訪的78位企業負責人”這樣群體。這樣的報道很難能夠吸引普通讀者。
瞄準了大眾視角,就找到了活化企業、行業報道的路徑。
2012年一則經濟新聞《一線“專家”獲獎20萬元享受副總年薪》,獲得了安徽新聞獎一等獎,而且在消息類獲獎者中拔得頭籌。該報道講述的是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楊杰刻苦鉆研成長為高級技師,成了淮北礦業集團產業工人的一面旗幟。2012年12月被淮北礦業集團評為突出貢獻人才,在淮北礦業集團第10次人才工作暨第12次科技大會上獲得20萬元大獎,并在兩年聘期內享受本單位副總考核平均年薪。
目前,不少城市都是工業立市,成長著一大批大型企業,由于這些大企業仰仗有著自己的企業媒體,與城市媒體接觸甚少;而城市媒體對于大型企業也關注不夠,往往忽視了大企業相關報道甚至重要報道,造成新聞資源的流失。
企業是經濟新聞的主陣地,忽視這些大企業,則會造成經濟新聞的漏發。
《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8月刊登的《行業調查:一個小縣城的輪胎“大業”》,也是一篇經濟報道佳作,吸引業內業外的關注。該文報道了山東省廣饒縣輪胎這一支柱產業,該報道不是簡單地立足于本縣本省,而是站在全國、全行業的高度深度透視。開頭短短數語就很抓人:“既不靠近原材料生產地,又不臨近海岸線,廣饒輪胎業為何發展如此迅速?一個人口僅40余萬的小縣城,僅用10年時間,輪胎產能竟占據全國四分之一,原因何在?”然后圍繞這些疑問分幾個部分講述,每段很短,有人物,有對話,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吸引大眾。
企業報道、行業報道如何采用大眾視角?如何走向大眾?任何一家企業的產品,都是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從人們可視可感出發,從生活出發,就能拉近企業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比如某電子企業生產的某個零部件,其實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可以結合我們的手機、電視、電腦來說明該產品的功用,如涉及圖像清晰度、聲音等等。把握大眾關注的方向,需要重新設計報道內容,想方設法設置公眾能夠廣泛參與的議題,激發公眾興趣,因時因地保持對公眾的影響,引導讀者主動參與。
緊隨大數據時代
在大數據時代,作為經濟報道記者,需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什么是數據?什么是“大數據”?“一切以電子形式存儲的記錄,都是數據。”②如今進入大數據時代,每一天,每個部門、每個單位都會產生大量信息,這些信息絕大部分都能公開,通過電子信箱傳遞到任何地方、傳遞給任何人。運用大數據,記者的報道可以大大提速。
美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指出,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年將增加50%,每兩年翻一番③。作為記者,我們獲取數據信息并不困難。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認為,在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用大數據思維來予以應對④。即是說要有大數據視野。有了這種視野,即使關注的是“點”上的微觀問題,看到的也是具有“面”上價值的“節點”。上文所述報道《行業調查:一個小縣城的輪胎“大業”》即是如此。
大數據時代改變著媒體生態環境,我們需要積極妥善應對,為我所用做好經濟報道。南方周末經濟部記者陳中小路2011年9月起發表了關于宋慶齡基金會系列報道,披露了全國籌款能力最強的宋慶齡基金會的一系列問題,引起社會對慈善亂象的高度關注。同年7月,經濟報道《誰的5100》也引起轟動,披露了西藏5100礦泉水的股東背景和盈利模式。陳中小路后來就此文發表了一篇文章《感謝百度感謝谷歌》,講述怎么通過百度、谷歌門戶網站引擎搜尋到這則報道核心內容信息的。“搜搜就發現了。”人們問她怎么發現這些新聞資源的,她總是這樣說⑤。這是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網站搜索采訪的成功案例。陳中小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就能收集到需要的信息,這是大數據帶來的福音。
參考文獻
①喻國明,《媒體變革:從“全景監獄”到“共景監獄”》,《人民論壇》,2009(16)
②官建文、劉揚、劉振興,《大數據時代對于傳媒業意味著什么?》,《新聞戰線》,2013(2)
③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等:《大數據時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
④張濤甫、項一嵚,《大數據時代的傳統媒體突圍》,《新聞記者》,2013(6):35
⑤肖華,《她調查,她卡哇伊》,《南方傳媒研究》,2012:23
(作者單位:銅陵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