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眾多的新聞評論欄目中,《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欄目是比較有特色的一個欄目,也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時評欄目。本文主要從選題、寫作等幾個方面探討“青年話題”欄目的特色以及由此引發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青年報》 青年話題 時評特色
新聞時評,又稱時事評論,簡稱時評。目前,新聞時評的日益常態化,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觀點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對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評論能成為輿論環境建設的一種重要力量,是媒體實現社會功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媒體體現社會價值的重要內容。因此新聞評論的勃興不僅是媒介競爭的外部結果,更是媒介尋求發展的內在需求。
“青年話題”欄目作為《中國青年報》的時評欄目,有著其獨特風格定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青年話題”欄目的特色日益明顯,已然成為《中國青年報》的一個標志性欄目。
一、“青年話題”欄目的時評特征
1、“青年話題”欄目的選題特色
“青年話題”談論的話題相當廣泛,政治、經濟、文化均有所涉及,既有社會各界的“熱點”,也有其它媒體未曾察覺或雖有察覺卻未曾敢言的“冰點”。總的來說,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關于政府執政和法制建設。“青年話題”對政府在制定、執行政策中出現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對政策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政府職能轉變等問題有經常性的探討,涉及面廣,如《公務員聘任制不過是“冷飯熱炒”》、《官德更應體現在權力運用上》等。
關于法制建設,主要是一些涉及立法和司法的問題,尤其是司法正義問題,包括執法機關的效能、執法人員的素質、執法程序的公正等,如2012年4月11日的冰點時評《不能以理服人,司法何來權威?》,尖銳地提出了在司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文章認為司法機關要做到公平公正,以理服人,提出“一旦司法講不好甚至講不清道理,其權威性就會大打折扣”的鮮明觀點。
(2)關于社會民生和經濟生活。“青年話題”欄目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人民群眾的酸甜苦辣也是比較關注的。主要是一些涉及人們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如食品安全問題,住房問題,銀行利率,稅收等。它總是尖銳地揭示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用報紙的輿論力量為民請命,傳達百姓心聲。如《那些“會走的鈔票”被騙,向誰去喊冤》、《“地溝油”犯罪可判死刑,那染色饅頭呢?》、《“先看病后交錢”能走多遠》等。
“青年話題”在財經方面的報道淺顯易懂,以最淺顯的語言表述評論商業圈的一些現象,如《凈利達萬億 銀行何不讓利于實體企業》《做大后的山寨“喬丹”如何洗清原罪》《以開放心態迎接電影業的“狼來了”》等。
(3)關于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社會主義的中國是一個民主的國家,公民享受著在法律規定下的權利和自由。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份自由,更存在著一些踐踏公民權利的現象。對此,“青年話題”能及時地指出這些問題,將公眾引向正確的民主之途。
比如,2012年4月9日,江蘇啟東匯龍中學7fa0bfa6c701b79c34bff13ce819e784一名學生篡改了審核過的演講稿,在升旗儀式上“大發牢騷”,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引起社會一片嘩然。4月12號,“青年話題”就以頭條發出《升旗儀式上演講的權利應被捍衛》的呼吁。作者指出“一方面,堅決捍衛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不使這種權利被所謂‘莊重場合’屏蔽;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教育的本質,以疏導而非封堵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在教學實踐中,實現教學相長、相得益彰。”
縱觀“青年話題”所選之題,我們發現,盡管這些選題覆蓋面較廣,卻始終把握住了兩個標準:
一是與讀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能激發起他們的參與欲望。無論是有關政府執政的,還是有關法制建設的,亦或是關于社會民生的,“青年話題”所評論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事。以身邊事為由頭,然后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二是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能充分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比如2012年2月28日的一則評論《天上不會掉餡餅 人人都對社會有責任》,一群大學生組成“投訴合唱團”,走上街頭,用歌聲表達自己的不滿,一般人或許會覺得這有些幼稚,但“青年話題”的這篇評論卻提出了公民的社會責任這一命題。
2、“青年話題”欄目的寫作特色
(1)新穎獨特的標題和清新活潑的文風。獨特的標題足以吸引人的注意力,2012年4月10日的時評《縣長“吃醋”,老板“借螃蟹”?》,作者將一個笑話“我家今晚吃醋,誰家給借點螃蟹”改編成題目,暗諷官商之間的一些不正當關系。又如《玩不起的風景傷不起的心》,題目讀來朗朗上口,又最直接點明主題,簡潔明了。
同時,文風清新活潑,如2012年3月30日的短評《聽得進“臟話”,聽得到“實話”》,通篇文章沒有長篇大論,筆調詼諧幽默,“有個成語叫‘謝天謝地’,而今要改成‘天謝地謝’了。……層層級級官員就欺‘老天’、‘大地’沒長嘴巴,人禍的責任都往它們頭上扣,卻讓真正的肇事者逃之夭夭。”寥寥數語,生動地反映官員們扯皮推諉,不負責任的做事態度。
“青年話題”雖說是一個評論類欄目,但其語言風格卻不似一般評論那般死板僵硬,一板一眼的。如2012年4月6日評論《玩不起的風景傷不起的心》,文章用輕松的筆調描述了旅游業的現狀,作者以一種局外人的視角,深入分析,提出“面對高價門票,需要的不是講道理,而是審計、整治的理由與決心”的建言。
(2)理性化的評論。新聞評論的目的在于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的意義和影響,在于求知和解惑。因此新聞評論不是感性的喧嘩,也不是簡單的謾罵,而是理性的思考。“青年話題”中的文章雖然選題不同,角度不同,但幾乎每一篇都透出深刻的理性。它們將社會科學的相關理論、觀念融人對新聞事件的分析中,使分析和評價都有相當的思想性。“青年話題”的理性還體現在:當面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時,“青年話題”顯得沉著、冷靜、不炒作、不跟風,常常獨辟蹊徑,見人所未見,思人所未思,屢屢發出驚人之語。
二、“青年話題”欄目對做好新聞時評的啟示
1、時評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時評既要有明確的判斷和獨到的見解,又要引導和啟迪讀者正確分析和認識問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新聞評論要講求導向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反映社會輿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改革的大浪潮中,經常會有社會突發事件及熱點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新聞評論可以在這些報道中反映出群眾的意見和呼聲。隨著我國政治改革的深入,民主制度不斷完善,人們可以選擇更多的方式發表個人對社會事件的看法,民眾的話語權通過新聞評論得以實現。
教育啟發民眾。新聞宣傳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啟迪民眾,要讓民眾更為理智,對建設和諧社會更有熱情以及信心。新聞評論強調說服力,指的是講道理要精粹深刻還有透徹,讀者看到之后能夠被其力量折服,能夠在其中汲取正確的思想來增強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新聞中有很多對當前現象非常精彩的評論,這些評論的說理性可以讓讀者提高辨別能力,讓群眾更為理性的分別善與惡、美與丑等,讓人們透過表面去看深層意義,更好的把握本質。
追求科學精神。新聞評論所追求的科學精神,首先是要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去搜尋、確認客觀材料。其次是要用實踐來檢驗思想、觀點正確與否。評論作品總是包含著判斷,不是事實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不論是事實判斷還是價值判斷,都存在出現偏差的風險,而實踐恰恰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時評要注重影響力
在媒體報道中,新聞評論是僅次于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新聞評論具有快捷、深刻和尖銳等特點,所以成為了影響輿論最強的新聞類型,被稱作一個媒體的旗幟和靈魂。就“青年話題”欄目而言,其評論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對社會黑暗的揭露。當今的中國,正處于一個轉型的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民眾稍不留神就會陷入泥淖,而新聞評論對一些社會不良行為的揭露警示有助于民眾明辨是非。如“青年話題”在2012年3月22日發表的評論《“換妻”靈修或涉嫌犯罪》就給人們敲響了警鐘,提醒人們加強道德和法律的修養,為維護社會和諧做貢獻。
對社會道德的救贖。小悅悅事件我們記憶猶新,一條鮮活的生命,在18個路人的冷漠下消散。為什么老人摔倒了沒人扶?為什么女童被撞卻只有圍觀者?新聞評論可以喚醒人們的良知,引導人們的行為。
對社會權力的監督。目前,公眾越來越重視自己參與到社會問題的討論中,都希望自己能在新聞評論中行使監督的權利。新聞評論因其具有鮮明的態度可以有力的針砭時弊,這樣可以引起社會各界對于評論中提及的社會問題的重視,從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促使相關部門更加關注民意,更為及時的解決問題,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3、時評要講究貼近性
講究貼近性就要從受眾關注的角度確定評論話題,選擇貼切的論點為切入口。講究貼近性,不能忽視新聞性,新聞評論的話題要給人以新鮮感。評論的新聞性,一是指它圍繞當前的工作重心,闡釋政策,指導工作;二是指它圍繞當前的新聞熱點、焦點提出問題,明確方向,以正視聽;三是指它圍繞某些老問題挖掘出新的角度,或提出尚未有人涉獵的新見解。講究貼近性,在文章表述上要盡量淡化評論色彩,用事實來講道理,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淡化評論說教色彩的途徑,主要靠新聞事實來承擔一部分論述的功能,這與新聞報道的“用事實說話”是一個道理。
參考文獻
①胡文龍、秦珪、涂光晉:《新聞評論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②周勝林、尹德剛、梅懿等:《當代新聞寫作》[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③志靈,《不能以理服人,司法何來權威?》[N].《中國青年報》,2012-4-11
④胡印斌,《升旗儀式上演講的權利應被捍衛》[N].《中國青年報》,2012-4-12
⑤成彪,《聽得進“臟話” 聽得到“實話”》[N].《中國青年報》,2012-3-30
⑥趙振宇,《新聞評論少不了科學精神》[J].《新聞與寫作》,2011(12)
(作者單位:淮南日報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