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領導干部工作作風的改變,時政類新聞節目正在悄悄地“洗牌”——電視類頭條新聞不再是主要領導的活動,而是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故事類報道。這樣的“洗牌”要求時政記者真正做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把更多的新聞時段、更多的版面讓給群眾,用記者體驗式、記錄式等報道形式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
【關鍵詞】走轉改 時政報道 平民視角
如果說“走轉改”活動讓記者改變采訪思路,那么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和省政府出臺的三十項規定從領導層面規定、細化了新聞報道的思路。時政類新聞節目從以報道領導活動為主轉變為以記錄百姓變化、感受百姓生活為主,真正回歸生活中。
一、把更多的新聞時段和版面“讓”給百姓
時政類新聞欄目從過去會議、調研等活動占到新聞時長的一半,到現在有時候一周都沒有一個領導活動的新聞,這不僅體現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更給時政類新聞一次重新定位的機會。怎么把觀眾的眼球聚焦到欄目上?只有真正做到“三貼近”,采訪百姓身邊的變化,用講故事、新聞調查、記者體驗等形式報道經濟發展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民生工程給我們帶來的實惠,更多的關注工薪階層的收入狀況、kp6q3dQUIWB1MT2k9UOecaaGQ5d89tl4+N3PB1h8ZH8=物價情況、醫療水平現狀、教育不均衡等現象,把話筒和畫面交給百姓,采訪他們對這些是否滿意、有沒有好的建議、暢談自己的夢想及為了實現夢想自身的計劃;再采訪相關部門負責人,對百姓的這些期盼政府正在和即將實施的民生工程的進展情況,這些民生工程的實施將對我們生產、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從而引導更多的觀眾關注經濟發展,積極投身到經濟發展大潮,為經濟大發展、大建設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二、從“等”新聞到“找”新聞的轉變
時政類欄目大都以報道領導活動為主,有時這類新聞超過欄目時長的一半,作為時政記者有時甚至認為把領導活動報道好就行了。所以,主動找新聞的意識漸漸淡化,形成了惰性,到單位等采訪單成了常態。這是溫水煮蛙,在幾乎沒有領導活動報道的現在就感覺有些無從下手,不知道什么是新聞,有了新聞線索也找不好采訪角度。所以,要盡快轉變思路,多到基層,到農村、工廠、工地等生產生活一線,與農民、工人交朋友,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體驗他們的工作,報道出更多體驗式報道。
三、改進報道視角,摒棄“時政腔”
用“政府視角”指導,用“專家視角”解讀,用“平民視角”表現,以普通百姓作為切入點,以事說人、以事感人,新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創新和改進報道話語,改變過去說教式報道方式,用群眾語言講故事,用現場畫面說新聞。比如,前段時間,我省出現了大面積長時間的旱情,對于這一重大事件,政府關心、百姓關注。如何用組合拳的方式報道抗旱工作,經過前期策劃,我們到合作社種糧大戶那里,和他們一起操作抗旱機器,了解旱情及應對旱情所采取的措施;和農技推廣中心的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引導農戶在什么時間實施科學抗旱的方法;與武警官兵和民兵一起幫助五保戶、困難戶抗旱;采訪氣象部門,分析天氣情況;到農戶地頭兩塊地(一個澆過水的,另一塊沒澆水的)通過對比讓觀眾一目了然,不用過多的文字介紹,通過畫面語言說明抗旱工作的重要性,這樣的組合式報道,可以讓觀眾對旱情和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學抗旱等方面有一個基本全面的了解,引導更多的農民朋友積極投身到抗旱工作中去。
四、“走出感情、轉出低調、改出風格”,到基層采訪鮮活的新聞
2011年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改文風、轉作風”活動,著力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使命感、光榮感和社會責任感,虛心向群眾學習,到基層采訪鮮活的新聞。
走基層要走出感情。要充滿感情走基層,這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的作風。帶著感情走基層可以很快融入群眾,很快與群眾聯絡出感情,用他們的語言、講述他們的故事。
轉作風要轉出低調。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首先要不怕苦、不怕累,與群眾同吃同勞動,共同體驗生活。蹲下身來,讓群眾敢說真心話,同時讓他們的真心話通過媒體傳播出去。一位新聞工作者說:“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片黃土地上,心里才踏實。”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欄目曾經連續報道內蒙古土豆滯銷的新聞,引起強烈反響。為什么會引起強烈反響,因為它真正地解決了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新聞記者真正腳踩黃土地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改文風要改出風格。當前時政類新聞(特別是領導活動的報道,)基本上六個字就把新聞稿完成,即某某領導“要求、指出、強調”,記者往往拿到領導的講話稿略加刪減就完成了新聞稿件。新聞報道官腔十足,讓觀眾看了不是說給觀眾聽,而是在教導觀眾,這樣的文風怎么能讓觀眾喜歡看呢?我們新聞工作者應該改掉濃厚的官腔,像說故事一樣把這些真實的故事表達出來,像拉家常一樣把人民群眾的心事說出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只看表面上的現象,不是洋洋灑灑寫一些華而不實的文章。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展以來,讓人欣喜的是央視《新聞聯播》首先作了很大的改變,平常百姓的身影登上了《新聞聯播》的熒屏,他們中有清理下水道工人,有掃廁所的老人、有堅守西部默默奉獻的大學生……他們樸實的話語,讓人們感受到這些人仿佛就在我們的身邊,他們的故事仿佛就是在講述自己的生活。
記者是記錄的人。記錄什么?從記錄領導活動到記錄百姓生活,轉變的不僅僅是新聞的主角,更是當前國家及省市領導務實的工作作風、媒體應當擔當的社會責任。只有時刻想著觀眾,充滿感情堅守基層,謙虛低調地為基層群眾默默支撐,筆頭、鏡頭向下,寫出飽含群眾心聲的文字,拍到百姓生產生活的真實畫面,觀眾才可能關注你。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只有貼著地皮采訪新聞,深入到百姓生產生活中,去才能采訪到鮮活的新聞,時政欄目才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亳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