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到來,各大衛視也紛紛推出自己精心制作的娛樂大餐。一時間,多檔音樂真人秀節目在熒幕前形成激烈的爭奪態勢。本文通過對比這些節目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試圖發現其中吸引受眾的因素之所在,以探析當下音樂真人秀節目的發展狀況和前景。
【關鍵詞】音樂真人秀 形式創新 營銷鏈條
一、音樂秀的再度風行
2005年湖南衛視《超級女聲》的紅火帶動各大電視臺跟隨,引發了一場浩大的選秀浪潮。漸漸熒幕充斥的音樂真人秀節目趨向同質化。隨即,廣電總局的一紙“限娛令”使得選秀節目溫度驟降。然而2012年7月,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卻又再次引發收視高潮和音樂真人秀節目熱浪。2013年,伴隨著《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播出,新一輪衛視的娛樂之爭又已開啟。
以綜藝娛樂節目起家的湖南衛視推出首檔歌手音樂對決節目《我是歌手》;繼續“想唱就唱”的口號,推出大眾歌手偶像選秀比賽《快樂男聲》;另外開啟《中國最強音》,倡導零門檻參與,打造中國的草根音樂聯賽季。
東方衛視打造《中國偶像》,同時圍繞“夢想”,唱響《中國夢之聲》,為中國樂壇的發展選拔一批懷揣夢想、具有才華的音樂人。
北京衛視《最美和聲》定位于高品質歌唱競技選秀節目,由明星導師幫助尋找選手,與選手“和唱”,挖掘、培養中國流行樂壇的唱作新勢力。
山東衛視也推出大型勵志音樂類真人秀節目《天籟之聲》,強調新秀的后期培養和造星鏈條,最大程度地實現選手的音樂夢想;另外《中國星力量》則定位于一專多能藝術人才培訓類真人秀。
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打出明星牌,以明星挑戰的形式,力求為觀眾帶來一場超級視聽盛宴。
以“劇行天下”立臺的安徽衛視也推出《我為歌狂》,形式為音樂大腕組隊PK比賽。
各大衛視的“聲音”之爭可謂十分激烈,而在此背后,有哪些關鍵詞推動了音樂選秀節目的再次紅火呢,本文將嘗試進行分析。
二、節目內容的填充
1、獨特的欄目定位
《中國好聲音》對自己的定位在于發現純粹的“聲音”,摒棄海選而由節目制作方天南海北尋找“好聲音”。節目初期采取導師盲選方式,憑聲音決定選手去留。舞臺是交給選手的,主持人退居幕后。每個歌者初來舞臺都著裝隨性,亦沒有精致妝容,只展現原始的自己和純粹的聲音。這般對聲音的重視使得觀眾從節目初期便能領略好聲音的震撼,保證了音樂選秀的質量,也為節目帶來了足夠的噱頭和新奇感。①
相比之下,東方衛視的《中國夢之聲》原型為美國真人秀人氣節目《美國偶像》,其著力于實現選手的音樂夢想,筑建中國偶像夢工廠。節目內容不光有音樂上的較量,也有對于選手舞蹈、形象等各方面的培訓;從導師隊伍來看,既包括專業歌手韓紅,也包括“亞洲流行天后”李玟、當紅演員黃曉明以及臺灣“綜藝教父”電視節目制作人王偉忠。
而北京衛視的《最美和聲》強調團隊概念,讓明星與選手同臺演唱,明星與明星之間相互較量,為觀眾帶來最美“和聲”。
江蘇衛視的《全能星戰》、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以及安徽衛視的《我為歌狂》雖都搬出了明星較量的陣容,但在各自定位上也各有差別。同樣歸類于音樂真人秀節目,此次的浪潮推生了不同聲音的秀場,各大衛視紛紛為自己尋找獨特的定位,力圖以差異化的內容來吸引觀眾。
2、純粹的專業精神
首先從導師設置上,大多都為實力唱將,且各有風格和專長,保證了不同的選手能更好地選擇適合的導師。
而節目制作中,制作組也往往不惜重金。《中國好聲音》共有六個導演組,三百多個現場工作人員。燈光、舞美、現場設置、節目流程等內容,都復制版權方所提供的手冊。②導師轉椅、LOGO為英國空運而來,現場樂隊伴奏的音樂總監金少剛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音響總工程師,音樂裝備上更是有16 個主音喇叭和8個超低音喇叭,堪比專業級的演唱水平。③
3、聲音背后的故事
時下的音樂真人秀節目不僅是單純的音樂節目,更重要的是“人”和“秀”。人物背后的故事能使得觀眾聯系自我產生歸屬感,并且從選手成名之路中實現自我理想的另一種滿足。《中國好聲音》就設置有故事導演,接觸、了解過選手后,在不編造、篡改事實的前提下,為每個人提煉出有特色的關鍵詞,展現其身上的人情元素和感動人的故事,來撥動觀眾心中的情感之弦。④
三、節目形式的創新
1、國外模式的中國改造
音樂真人秀浪潮在國外早已不是新穎之物。《中國好聲音》的原型《荷蘭好聲音》在2010年第一季時便引發了轟動,2011年NBC引進包裝后的《美國之聲》也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中國好聲音》的生產、包裝、推廣雖然都參照“節目寶典”而來,但在制作過程中,還是根據現實情況進行了調整。如浙江衛視與燦星制作公司采取了新型合作方式,實行制播分離,劃定一道收視率底線,在此基礎上制作公司承擔風險,二者共享盈利。
而《中國夢之聲》由東方衛視聯合《美國偶像》打造,《中國最強音》源自X Factor,《最美和聲》源自Duets,三者在美國都是《美國之聲》的有力競爭對手。早前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引自英國的Got Talent),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引自英國的X Factor)等其實是改造國外節目的先例,而這波音樂秀里,電視人越來越熟稔于將國外優秀、成熟的節目為我所用。這在為觀眾帶來一流節目的同時,也反映出國內綜藝節目創意缺乏、同質化嚴重的問題。
2、評審到導師的轉身
從《中國好聲音》以來,“導師”這個詞就紅火了起來。從評審到導師,首先是身份的變化,評審是評價和審視,是裁決者;導師則是引導授業,是指引者。前者是俯視化的視角,后者則是平民的視角。在節目里,當有幾位導師為選手轉身,權利便反轉到選手的手中。我們可以看到導師們為了爭取一位學員而真情表達、各自標榜甚至互相拆臺,看見導師在節目中脫帽致敬、光腳唱歌,十分親切。有網友甚至戲稱“那英是來嘮磕的,哈林是來主持的,楊坤是來宣傳32場演唱會的,劉歡是來開中老年朋友家長會的”。⑤其次是參與形式的變化。幾位導師在節目初期都是沒有報酬的,只有等學員走紅后進行分利。于是導師們盡力投入,全力支持、培養學員,才能名利雙收。⑥
3、“中國夢”概念的包裝
2012年,新領導人提出的“中國夢”概念為世人所樂道。浙江衛視也將夢想的元素融入的曾經概念模糊的“中國藍”,“中國第一夢想頻道”橫空出世。“以夢想立臺,‘中國藍’終于找到了著力點,為‘中國藍’整體品牌的未來運營樹立了標桿方向。”⑦《中國好聲音》在展示選手背后的故事時,并不一味地博同情,而在于呼喚積極向上、達觀奮進的態度,這種“正能量”能夠為當下時感焦躁迷惑的人們帶去撫慰和振奮的力量。
《中國夢之聲》、《中國偶像》等節目也突出了夢想的概念,傳達了一種中國夢與每個人普通夢想尤其是“草根夢想”緊密聯系的信念。這種信念在電視熒幕的放大下,能夠喚起觀眾對于夢想的追求,從而在選手身上投射下同情之感,在他們實現夢想的路上獲得自我的滿足。
四、營銷鏈條的打造
1、前期口碑推廣
在眼球經濟中,綜藝娛樂節目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要積極向外推銷自己。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在推廣欄目品牌時,于播出前一個月,通過戶外媒體、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等平臺進行了宣傳造勢。惹眼的紅色背景下,“V”字手勢的LOGO強烈地刺激并抓住了觀眾眼球,吊起了觀眾胃口。
2、延伸話題傳播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播出初期,“微博女王”姚晨、馮小剛等大腕都發表微博給予了表揚,粉絲人數多達幾百萬的這些“大V”們短短幾句話便可實現層級的傳播。⑧隨著欄目的熱播,王珞丹、張泉靈等娛樂界、媒體界各路名人也紛紛通過微博圍觀、助陣。加之欄目自身微博、頻道微博、導師微博,乃至選手微博的各種互動,使得《中國好聲音》的話題爆炸式增長,占據微博實時熱詞排行榜第一名。“好聲音”同“舌尖”一樣,成了一種文體,在網絡世界里隨處可見,也成了街頭巷尾的議論焦點。而這些話題無論是褒是貶還是質疑,對于欄目來說,都能起到助推作用。
3、后期營銷鏈條
從《超級女聲》起,通過欄目的人氣使觀眾喜愛上選手,再通過將選手包裝成明星來“反哺”電視臺的做法就已存在,而《中國好聲音》則走得更遠。首先將導師隊伍與節目市場開發相捆綁,將他們的參與和投入變成了投資,再從后期學員的市場活動中獲得分成。其次,選手的歌唱段落被制作成網絡視屏、音頻以及手機彩鈴,進行多次售賣,物盡其用。再次,浙江衛視還推出了專門面向“好聲音”學員的訪談節目《酷我真聲音》,充分利用其延續的影響力,推高整個頻道的人氣。最后,從節目中成名的選手參加廣告代言、演唱會、音樂電影等商業活動都將為自己、導師、電視臺都帶來利益。一些選手簽約星空傳媒旗下的演藝經紀公司,開啟自己藝人生涯的同時,也為星空傳媒和浙江衛視營造了長效的營銷鏈條。
同樣,山東衛視的《天籟之聲》利用《歌聲傳奇》欄目,號稱給選手權威的音樂教學,為選手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最終實現選手的音樂夢想。各大頻道逐漸意識到,欄目的轟動效應是一時的,很快會被取代,只有將人氣聚攢起來,打造長期的營銷鏈條,才能實現最大收益。
結語
從節目自身內容的填充到形式的創新,從欄目前期的推廣到各種話題、事件營銷,再到后期市場的長線運營,如今的真人秀節目的制播漸漸成為一個成熟、完善的體系。然而對于國外模式的依賴,本土創意的缺乏導致了欄目同質化的嚴重,也是值得警醒的問題。
參考文獻
①⑥黨蔚、同海怡,《由〈中國好聲音〉看中國電視音樂選秀類節目的末路突圍》[J].《東南傳播》,2013(3)
②⑤周敏,《下一個“好聲音”在哪?——也談〈中國好聲音〉的制作特點》[J].《新聞界》,2012(24)
③盧婷婷、王永,《〈中國好聲音〉成功因素探析》[J].《新聞世界》,2012(11)
④徐帆,《娛樂專業主義:基于〈中國好聲音〉的解讀》[J].《南方電視學刊》,2012(5)
⑦徐機鋒,《〈中國好聲音〉:正能量,正傳播——爆發性傳播效應的模式要素和審美體驗》[J].《新聞實踐》,2012(10)
⑧常江,《〈中國好聲音〉中的各種聲音》[J].《新聞界》,2012(4)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