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藝術創作高投資大制作盛行的當下,如何另辟蹊徑,以小取勝,通過精心構思,以小的制作規模表達大的主題思想,在精致的構思中完成藝術創造,進而獲得良好的收聽效果,本文以《舉起你的右手》為例,對此作一探討。
【關鍵詞】廣播劇 《舉起你的右手》 藝術效果
“小的是美好的”這句流行語,源自著名經濟學家和企業家E.F.舒馬赫(1911-1977)的一本影響深遠的經濟學著作,這是一本將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經濟學論著,出版以來不但是暢銷書,而且其最具啟發性和顛覆性的論述,在今日看來仍切中時弊,歷久彌新。
在作者眼中,西方世界引以為傲的經濟結構,不外乎個人追求利潤及進步,從而使人日益專業化,使機構成為龐然大物,帶來經濟的無效率、環境的污染、非人性的工作環境。與此相反,舒馬赫提倡中間技術,即以小巧的工作單元及善用當地人力與資源的地區性工作場所等觀念,為經濟學帶來了全新的思考方向。舒馬赫的這一思想不但在經濟學領域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對其他眾多領域產生啟發。廣播劇創作中,如何協調制作規模和傳播效果的辯證關系,大小之辯就一直成為一個爭議的話題。當前,大制作之風盛行,一部電影投資數億,巨星云集已司空見慣,似乎不如此就無法達到藝術的極致。然而,類似于《泰囧》之類小制作的成功也從另一個側面不斷提醒人們,也許“小的是美好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藝術創作。
《舉起你的右手》是我臺編劇呂卉創作的一部兒童劇,改編自李巧妍的同名短文,原文只有1500多字。2009年,呂卉把它改編成一個29分鐘的短劇,錄制其他劇目時,順便一起制作出來。當時,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改革開放和建國60周年的大題材上,這部短劇做出來后,也就放下了,沒再過問。后來省里組織評廣播劇獎,送評的作品大都是三集以上的劇目,當聽完這個不到30分鐘的兒童劇,評委會寂靜無聲,人人眼中都是濕濕的。當時的有關主管領導果斷地說:這個是最好的。然而,傳統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我們難以舍棄那些花了大精力做出的大題材,總以為這個短劇太小太單薄,最后還是選送了其他大制作參加全國評獎。
2012年,報送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時,再次請有關領導聽評幾部廣播劇,做最終抉擇。這個兒童劇好像又一次伸出嫩嫩的小手,在所有人心里輕輕地撓了一下,不動聲色卻重重地觸動了大家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領導們拍板:就是它了!事后分管臺長又補了一個電話來說,剛才忘了告訴你們一句話:這是我聽過的最好聽的廣播劇。
于是,我們終于下決心,進一步豐富劇情、完善結構、彌補缺陷、重新制作播出,并作為排名第一的作品上報。此后,重新制作完成的60分鐘單本劇獲得了第十二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央視頒獎晚會還演播了其中的片段。相比于眾多大制作,《舉起你的右手》以“小的美好”脫穎而出。剖析其成功的經驗,或許對未來的創作不無啟發。
一、小制作同樣可以有大主題
《舉起你的右手》故事說來簡單:小學生夏宇在車禍中右手被齊腕軋掉,變得敏感而孤僻。他總是穿肥大的衣服,上課從不舉手發言。老師和同學想方設法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尊重和友情的溫暖。夏宇和大家親近起來,上課時終于勇敢地舉起了右手,變得開朗自信。
這部兒童劇既是一個孩子克服自身心理缺陷的故事,同時也涉及到我們所有人都可能面對的人的尊嚴這一極為嚴肅的現實問題,正如劇中人物莊老師所說:“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喜歡的缺陷,有些人選擇逃避,有些人選擇勇敢面對。”對孩子是這樣,對大人而言,何嘗不是如此?不是每個人都缺少右手,但我們也許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也許不喜歡自己的聲音,也許認為覺得身高太矮需要增高鞋,也許覺得學歷不夠高、工作不體面,如此等等。很多人的面對方法是諱于提及,甚至敏感多疑,覺得別人無意的舉動是在嘲笑自己。
劇中的夏宇永遠記住了莊老師的話:“只有舉起你的右手,你才有可能真正站起來!”但對于大人們來說,能不能把我們心里的缺憾化為一笑?但即使偉人也不見得都處之泰然,連曹操也有為身高自卑的心態,所以才會有捉刀的故事。
每個人都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有不可侵犯的做人的尊嚴,但我們可能很少去思考這個問題,在現實的生活中遇到特殊狀況,往往也很少從人的尊嚴的角度來思考并規范我們的行為。正是這個小制作所寓含的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大問題,才讓孩子和大人從不同角度都能帶著思考去聆聽,為劇中的故事所打動。
二、小制作同樣需要巧構思
小制作的難題首先是容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長內完成必須的敘事和主題展開,精心構思、結構精巧的故事就顯得必不可少。《舉起你的右手》一劇從一開始就向大家提出了一個涉及做人尊嚴的難題:夏宇失去了右手,他的心理障礙如何克服?家長和老師怎么才能讓他有尊嚴地對沒有右手這件事釋懷?
毫無疑問,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調皮孩子的嘲笑,不理解他心里的痛——孩子們畢竟小,怎么才能讓他們站到別人的立場去想問題?作者設計莊老師跟學生們講了一個故事:一群人每天圍著一棵樹嘲笑和咒罵它,這棵樹就會慢慢孤獨地枯死。這讓孩子們很震驚,并且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主動想著不要讓夏宇再孤獨。于是孩子們用各種可愛或是可笑的方式去接近他、團結他。他們的目的慢慢達到了,夏宇逐漸成為集體中的一員,開心起來了。
接下來,莊老師要解決下一個問題:讓夏宇找到自尊和自信。劇中設計了幾個情節,一是在夏宇上課尿濕了褲子時,老師佯裝不小心潑了水在他身上,順勢拉他出去換衣服,自然地替他解了圍,維護了自尊。二是夏宇從小跟父親學英語,程度好于其他同學,于是老師在課堂上強調他的這一出眾之處,讓他在學習上的優勢化為自信。
當夏宇既能與同學融為一體、又慢慢建立起了自信之后,莊老師只有最后一個問題要解決了,那就是讓他徹底放下心里的最后一塊石頭:有缺陷的右手也一樣可以展現在眾人面前,不會被人異樣看待。于是莊老師專門設計了一場英語競賽,設了一個她知道只有夏宇才能回答出的高難度的題目,但要求他必須舉起右手才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正是老師想告訴他的話:勇氣可以改變厄運。
經過長久的鋪墊,夏宇終于艱難地舉起了右手,但他發現,這并不讓他羞恥,反而感受到大家對勇氣的尊敬。
劇中的孩子并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但聽的大人,是會想到的:與身體的不完美相比,心理的恐懼才是真正的缺憾。人的尊嚴不僅在于來自他人的尊重,更在于自身的自信和自尊。
三、小制作同樣會有大感動
小制作的兒童劇,如何實現主題傳播與藝術感染的有機結合,《舉起你的右手》一劇也給出了精彩的回答。首先是在語言特色上下功夫,孩子氣、天真、淘氣,孩子做孩子才會做的事、說孩子才會說的話,是這部兒童劇最可貴的特色之一。
孩子們說的話、做的事,只有孩子才會想得到:閃回中的四歲的夏宇,剛剛知道自己右手沒了,天真地說:不怕,牙齒掉了會長出來,我的右手也會長出來的。
第一天就和夏宇打架的男孩子們,在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同學后,想到的辦法是:背著教室里的掃帚去夏宇家“負荊請罪”。
知道夏宇缺少右手,懂事的小班長自作聰明地悄悄替他做值日,惹得夏宇因為被同情而大為惱火。
為了讓夏宇高興,男生們下課時找他用左手掰手腕,結果自然是夏宇贏了,大家都十分開心。
和夏宇關系緩和后,調皮的金豹借了夏宇的錄音機逃了一天課,只為了幫他為媽媽錄各種鮮活的生活的聲音。為了錄傳說中最動聽的“吉祥鳥”的叫聲,還被卡在懸崖的縫里,差點遇到危險。
這些聰明又笨拙的方式,讓夏宇越來越受到感動,逐步感受到來自同學的尊重,為他與同學間的感情加深,增添了一重重理由。
孩子們的天真淘氣頑皮,讓這部兒童劇既有令人潸然淚下的動情處,也有輕松快樂的童趣,讓聽者常在啼笑間中深為動容。
《舉起你的右手》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再次提醒我們:小的同樣是美好的。在大制作風行的時代,轉換思路,精益求精,從小制作開始,從細微處入手,或許是我們應對這個大時代的可取之路,也是我們完善廣播劇創作思想的重要視角。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