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國外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基本理念和經驗,對于仍處在碳交易試點階段的中國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
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次提出了“排放權交易”概念,從此二氧化碳像商品一樣的買賣方式,在世界各地流行起來。
40多年過去了,美國、歐盟、日本作為最早實踐的先行者,如今儼然成為世界碳交易市場里的三個“巨頭”,隨便跺一跺腳,在全球范圍內立刻會引發新一輪的環保風暴。
然而,碳排放交易的發展過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近些年,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碳交易市場表現差強人意,一度傳出破產的流言。但追溯歷史發現,從誕生到逐步被接受,碳交易的發展過程,就像一部英雄成長史,其興衰與榮辱,都將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碳排放權的前身
眾所周知,排污權交易作為市場經濟國家重要的環境經濟政策,最早運用于美國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管理。
其中,以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最為成功。上個世紀,美國一度是世界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深受二氧化硫的困擾和危害。據美國環保署資料顯示,1960年,美國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了3000萬噸,達到了排放的最大峰值,此后不斷有環保團體、專家學者站出來呼吁,認為“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是美國今后50年最大的環境任務”。
為了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美國于1970年提出了“排放抵銷”的概念,即企業需投資其他環保項目,抵消自身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自此排放權交易的雛形開始顯現。
1990年,美國《清潔空氣法修正案》出臺,正式確定了發電廠二氧化硫排放的許可證發放和跨區域的排放權交易制度。修正法規定,發電廠等高能耗企業必須在政府的許可范圍內排放二氧化硫,額外排放的二氧化硫可以通過交易的方式從別地獲得“許可權”,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在美國環境保護局的年鑒中,《民生周刊》記者發現,從1990年—2007年,通過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美國二氧化硫排放減少43%,比預定計劃提早3年,成本也只有預算的1/4。
據當時一位美國經濟專家的評價,“美國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不僅減少了污染,同時對當地企業的發展并沒有產生消極的影響,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減排嘗試。”
如此成功的經驗,給世界各國開展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帶來了信心。在歐洲,重工業發達的德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率先在本國實施了排放權交易。1996年,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作為新生事物在歐洲各國火爆登場。2002年,英國政府決定對國內各企業實施自由買賣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制度……
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專家楊富強介紹,雖然在2001年時,美國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在國際上不承擔發達國家強制減排的任務,但是美國國內也從未停止過碳排放權交易的工作。2009年12月7日,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際,美國環境保護署進一步裁定將二氧化碳列為污染物,將過去不被認為是污染物的溫室氣體納入《清凈空氣法案》管制,這使美國政府即便在參議院無法通過《瓦克斯曼—馬凱氣候變化議案》時,仍舊有法源限制溫室氣體排放。
除此之外,美國大多數州、地區已經通過或正在通過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法案,如“加利福尼亞氣候變暖解決法案(第32號法案)”,已經在2012年開始執行。
“加州的排放限額與交易計劃是全美最強勁、最有魄力的舉措,旨在保護公眾健康和環境不受明顯的、現已存在的氣候變化的威脅。”美國當地一家環保組織的主席弗雷德·克虜伯(Fred Krupp)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預計到2020年,加利福尼亞州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相當于減少15%。
歐盟ETS沉浮錄
如果說碳交易的起源在美國,那么歐盟理所當然是碳交易的發揚、興盛之地。換句話說,歐盟碳排放權交易(ETS)的整個發展歷程,是世界碳交易的歷史縮影。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推行者,1996年8月歐盟部分成員國簽署了一個費用分攤協議,承諾在歐盟范圍內開展碳排放交易。同月,歐盟委員會發布報告《氣候變化:后京都歐盟議定書的歐盟策略》,提出在2005年前建立歐盟內部交易體系。
此后,碳交易在歐盟近30多個國家火速鋪開,涉及了發電、煉油、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等一萬家企業。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歐盟碳排放交易量高達1480億美元,占全球的48%。如今,歐盟已經成為世界上碳交易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市場,為世界節能減排做出巨大的經濟貢獻。
然而,進入2008年以后,歐盟ETS的減排功能似乎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發揮作用,當時,“熱空氣”一時被廣泛討論,其被用以諷刺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實施之后,波蘭、俄羅斯等歐盟成員國的碳排放量反增不降的現實。
金融危機之后,歐盟各成員國經濟活動幾經波動,部分國家已經瀕臨崩潰邊緣。工業活動的減少,導致碳排放權的需求直線降低,目前市場上碳價僅為2.63歐元/噸,遠遠低于2005年30歐元/噸的歷史價格水平。
為了挽救歐盟碳交易體系,歐盟委員窮盡了辦法。去年,歐盟單方面宣布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并對歐盟境內的航班征收碳排放費。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了美國、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抗議,接下來將近有30多個國家簽署了“莫斯科宣言”,表示堅決抵制歐盟征收航空費的決定。
2012年11月,重重壓力之下,歐盟終于讓步,表示暫停征收一年,用于國際航協尋找有效的替代方案。但是,歐盟ETS的危機仍未解決,甚至越來越嚴重。
2013年4月16日,歐盟議會否決了關于減少碳許可發放量、提升碳價格的提案,為連續多年低迷的歐盟碳市再添一傷。
意大利智囊機構IBL曾推出“炮轟ETS”的研究報告,其報告認為ETS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無法引起投資者對減排技術的興趣,更多的人參與ETS是為了“撈一把是一把”投機心理。同時,碳排放許可權的分配也存在嚴重的問題,使得整個碳交易市場長期處在一個“有賣無買”的環境中。
對中國的影響
縱觀中國7個試點公布的碳交易方案,多少都能發現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U-ETS)的影子。
“歐盟碳交易市場還是很成功的。”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專家楊富強介紹說,“ETS也一直在影響中國碳交易市場構建。”
比如,中國碳交易體系同歐盟一樣,都屬于總量交易。按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具體做法,即是歐盟的各成員國根據歐盟委員會頒布的規則,為本國設置一個排放量的上限,確定納入排放交易體系的產業和企業,并向這些企業分配一定數量的排放許可權——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企業能夠使其實際的排放量小于分配到排放許可量,那么它可以將剩余的排放權放到碳交易市場出售,獲取利潤;反之,企業必須到市場上購買碳排放量。
“將來,中國企業也正是這樣參與碳交易。”上海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介紹,通過每年給各個省份或者產業發放碳排放量,利用市場的手段,迫使他們做到節能減排,應是國家發改委推進國內碳交易體系的主要目的之一。
另外,分權化治理、循序漸進實施等模式也是中國借鑒歐盟的經驗。如此,在此種背景和條件之下,一些碳市場的專家漸漸地發現中國也出現了歐盟ETS當初遇到的問題,他們對中國碳交易體系產生了擔憂。
從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是歐盟碳排放交易的第一階段。據專家分析,由于歷史數據統計不準確,歐盟境內的許多企業碳排放分配額過多,造成碳交易市場只有“賣”方,甚至在2007年出現了交易指標跌至零的尷尬局面,此后“歐盟模式”一直被人詬病。
從國內各試點的實施情況來看,中國碳交易市場也正在經歷歐盟第一階段出現的困擾。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廣東、湖北,目前皆出現了碳排放數據統計問題,被納入交易的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免費配額,都提高了歷史排放的標準。
與歐盟一樣,中國在碳交易初期也遭遇企業的“冷處理”窘境。據了解,中國開始借鑒歐盟、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嘗試對高能耗企業征收高額碳稅,以對綠色能源進行補貼。據了解,歐盟成員國丹麥通過上述政策的實施,已成功地遏制了高排放,最大限度保證了綠色產業投資者的利益。
即使世界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并不令人滿意,但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國外發展碳交易市場的基本理念和經驗,對于仍處在碳交易試點階段的中國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意義。這些年,不斷有介紹國外碳交易經驗的書籍、文章、研究資料被發表,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中國碳交易市場與世界碳市的密不可分、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