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對《京華時報》的“升級戰”,引發了國人對瓶裝飲用水質量標準的質疑。
目前,我國現有的4個包裝水標準均為國標。從產品分類看,包括“天然礦泉水”國標(GB8537)、“純凈水”國標(GB17323)和“瓶(桶)裝水”國標(GB17324)。GB19298《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則規定了除瓶(桶)裝飲用純凈水之外的其他包裝飲用水的衛生要求。
從標準層級看,我國包裝水標準除國家標準外,還有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產品包裝上分別表示為“GB”、“DB”和“Q”。
通常情況下,企業標準是最高的,國家標準為最低,但很多企業標準被當作商業機密秘不示人,地方標準也沒有想象中的嚴格,甚至某些標準還低于國標。
瓶裝水給人的感覺是健康的,實際上,只要不含大量有害污染物,所有水都是健康的,包括自來水。
2005年5月,美國ABC新聞節目“20/20”將美國五種不同品牌的瓶裝水和一份取自紐約市自動飲水器的自來水樣品送到一位微生物學家那里進行檢測。結果表明,瓶裝水和自來水在損害健康的污染物方面并無差別。
問題的實質是水的純凈度,而不是健康問題。有些瓶裝水所含的溶解固體總量確實比自來水少,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自來水中的溶解固體含量對人體健康無害。
有些人認為水中溶解固體含量越高,越有好處。飲用礦泉水,是因為他們認為水中含有較多的礦物質對健康非常有益。
如果有人鐘情于純凈水,那么要注意“純凈水”與“純水”的區別。許多人下意識地認為純凈水中不含任何雜質,但實際上,純凈水僅是溶解固體總量較質量標準低,而并非是絕對干凈的。
至于口感,有研究表明,這往往是人們的心理暗示在作祟。將自來水灌進水瓶,幾乎沒有人能夠在口感上辨別出“假水”與“真水”有何區別,除了略微明顯的氯水味。
更糟糕的是,有時瓶裝水未必較自來水更加干凈、安全。據英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民眾購買的瓶裝水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和苯,以及從塑料瓶中泄露的毒素。這些物質會給人的身體帶來不利影響,尤其對患有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危害更大。
除一直被高估的安全系數外,用來生產瓶裝水的塑料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也被視作環境污染的潛在威脅。僅在美國,每年需要使用150萬桶石油生產瓶子來滿足瓶裝水需求,而這么多的石油可以為10萬輛轎車提供一年的動力。
此外,被隨意丟棄的塑料水瓶需要1000年才能降解。在降解過程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滲入土壤,進而污染地下水。長此以往,我們可能真的要依靠瓶裝水來度過后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