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短中期來看,與經濟增長是有一定矛盾沖突的,畢竟全國目前還沒有達到排放峰值,所以接下去排放量還會不斷增加。加之現在大部分企業的技術比較落后,企業的經濟實力也有限,試點省市就出現了許多企業領導不配合、覺得試點對企業來說是一項負擔的情況。
我也在思考,碳交易價格能否真正反映企業邊際減排成本?很多試點在第一階段(2015年之前)的目標其實放得不高,主要是做好基礎建設,搭建交易平臺等工作。
我只能說在一切都比較理想的情況下,碳排放權交易會促進試點省市的節能減排。
這么復雜的一項工作,可能還和經濟發展有一定矛盾,那么各試點主動申請和承接的目的在哪里?很多試點不僅僅希望把試點作為節能減排的抓手,更希望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成為全國性的碳交易中心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好處?
碳交易本身包含一個很大的產業鏈,在中國是一個絕對的朝陽產業。哪個試點成為未來的交易中心,就能給這個省市帶來很大的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提高稅,并創造很多就業機會,這是每個省市都渴望的。
客觀地說,七個試點省市中,大部分試點是抱著成為未來全國交易中心的野心去的,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建立碳交易市場的目標是為了將基礎打好、平臺搭建起來實現減排,還是為了成為全國性的交易中心、金融市場呢?目標不一樣,最后的結果差異很大。
這是所有試點省市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