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教育不應只停留在選什么專業、上什么大學上,應培養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正確觀點,為未來打基礎。”
“我還沒有準備好出生就出生了;我還沒有準備好上學就上學了;我還沒有準備好畢業就畢業了;我還沒有準備好上班就上班了;我還沒有準備好戀愛就戀愛了;我還沒有準備好結婚就結婚了;我還沒有準備好做爸爸就做爸爸了;還沒有準備好老就已經老了。
為什么人生總是比我先一步準備好……”
4月12日,在浙江省首屆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研討會上,一位老師引用朱德庸的漫畫《我還沒準備好》描述了人生諸多被動和無奈,強調了學生應接受生涯教育,為人生做好準備。
什么是生涯教育?心理學者王馥玲認為,在人生的很多重要階段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是誰?我有何與眾不同之處?下一步的路要怎么走?什么樣的事情或工作是我喜歡的,是適合我的?我的決定考慮自己內心的需求了嗎?
生涯教育就是在中小學階段,鼓勵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并嘗試解決。
“我的青春我做主”
“職業規劃教育不應只停留在選什么專業、上什么大學上,應培養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正確觀點,為未來打基礎。”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益明說,“這需要老師的長期滲透、跟蹤和引導。”
2002年,蘇城(化名)進入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初一實驗班,開始了他的初中生涯。初二時,一個隨父親去美國的機會,讓蘇城有幸接觸到中國駐美大使館的外交官們,并被他們的魅力所感染,開始喜歡外交官這一職業。高一入學后,他便確立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做一名優秀的外交官。
然而,外交官的理想之路如何去走,蘇城并不十分了解。他把高考的目標定在了北京外交學院——這所看似與理想距離最近的高等院校。為了集中精力實現理想,蘇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拒絕參加校學生會的競選,一門心思學習。
了解到蘇城的想法后,班主任老師開始幫助他分析成為一名優秀外交官應具備的能力:學識、膽識、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交際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等。
蘇城慢慢明白這些能力需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和鍛煉。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參加了校學生會的競選,培養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外交官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
“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該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冷靜地為未來選擇,這就是一個學生的生涯規劃。”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的王美榮老師總結。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副校長楊文芝向《民生周刊》記者解釋:“生涯教育,是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基礎的教育,既有助于學生當下生活,也能奠基未來生活。要讓學生學會規劃自己的生活,了解自己和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學會決策、判斷和適應。”
“職業生涯教育是對于教育如何成就學生一生的幸福做出回應。”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材研究中心楊德軍向《民生周刊》記者表示,“要讓孩子為看得見的未來學習,將教育與未來的人生發展建立起聯系,其主題就是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缺失的隱憂
“培養孩子都是希望其成功,但是,因為缺少職業生涯規劃,對什么是成功,孩子們并不了解。一味追求好工作、好大學,這就容易造成很多失敗者。”5月5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向《民生周刊》記者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孫宏艷長期從事對青少年群體的觀察和研究。她發現,對職業的陌生感、對職業生涯的困惑感,充斥著當下許多年輕人的思想,給他們的未來發展帶來很大困擾。
針對這個問題,2012年9月到11月,孫宏艷帶領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聯合日本青少年研究所、韓國青少年開發院以及美國艾迪資源系統公司,共同發起了一項以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四國高中生的畢業去向與職業生涯教育為主題的比較研究。
今年3月底,《中美日韓高中生畢業去向和職業生涯教育研究報告》發布,報告中寫道:由于中國高中生職業生涯教育全面落后與其他三個國家,進而導致他們在面臨職業選擇時,很難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傾向。
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生涯教育的缺失?
早在1994年,國家教委就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委、教育廳(局)下發了《普通中學職業指導綱要(試行)》,意在使中學職業指導工作有所遵循,掀起了一股職業指導的研究與實踐熱潮,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未形成規模與固化成果。
據了解,學校開設生涯教育課程尚處探索階段,并沒有規范的教材,課程內容、目標設置、課程考評等一整套教學體系還不完備。
“現在很多中小學,依然在走學習、升學、就業這條路,依然是一種應試發展、升學教育,這跟傳統的主體價值觀有關。”朱益明表示。
希冀政策支持
據了解,目前我國高中階段生涯教育進入探索與推廣階段,初中尚處于起步階段,小學職業生涯啟蒙教育已經開始受到關注。
2012年,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材研究中心職業生涯教育項目組收集了300份來自北京各區縣中小學關于生涯發展課程建設的資料,并同時在三個區的八所學校進行了實地調研。
調研結果顯示,有關生涯發展教育的校本教材已有10余冊,這說明學校已經進行了系統的職業生涯課程開發。正在以課題、項目或者教研的形式進行生涯教育課程的研究與推廣。課程的形式也很豐富,有生涯課程的整體建設,也有獨立的選修課程,有綜合實踐活動,也有學科滲透、班會融合等。
北京京源中學在開設生涯課方面有著很好的探索,獲得了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不過,很多學校開設生涯教育課程都是自發行為。由于沒有配套的政策,師資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同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樣,孫宏艷的報告中也寫道,中國高中生目前的職業與畢業指導多由班主任來承擔,受到過專業教師指導的高中生僅占1/4,職業生涯指導師資配備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沒有現成的師資,師范教育并沒有開設這個專業。”楊文芝直言。“老師多是從心理老師發展過來的,也有喜歡生涯教育的老師來上這門課。”
這樣的情況不只出現在北師大附中,北京京源中學校長白宏寬對《民生周刊》記者反映了同樣的問題:“困難是授課老師所接受的專業指導有所欠缺。生涯課主要由心理老師來承擔,盡管都考取了職業生涯規劃證書,但并不規范。需要加強對老師的指導,特別是這些課程老師之間的交流,亟需建立老師們交流研討的機制。”
“把生涯教育列入必修課,作為一項學習內容,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可能會更好。”白宏寬表達了對生涯課程的政策期待。
除了師資的培養,楊文芝還希望生涯教育能夠得到教育部門政策上的支持。“比如生涯活動環境的營造。學校讓學生去社會上做職業生涯見習非常難,得靠個人關系或家長關系,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待教育部門來幫助協調。”
楊文芝認為,由于生涯教育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相應的評價標準也并不存在。北師大附中正在申請一個課題,準備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確認生涯教育的開設能夠提高學生上大學選擇專業和學校的主動性和準確性,以及將來就業的認可度和幸福感。
“如果教育部門能夠將生涯教育評價與正在推廣的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甚至納入未來的中高考考核制度改革,會對生涯教育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楊文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