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溫上升,降雨帶偏移,干旱加劇,如果小麥停止生長,我們吃什么呢?
沒有面食的世界似乎讓人無法想象。美國所有喜歡吃通心面的孩子會咆哮抗議,意大利可能患上一場文化心臟病,以面食為主的中國華北地區或將爆發社會動亂。
然而,如果人類希望一直有面食可吃,就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行動防止全球變暖。面食的原材料是小麥,大量科學研究和實地觀察表明,未來幾年里,氣溫上升、暴風雨和干旱的加劇會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氣候變化將會危及人類生存的根本:養活自己的能力。
小麥、玉米、大米是人類吃得最多的三種糧食。它們無一幸免都正在遭受氣候變化帶來的侵害,其中小麥的情況最為嚴重,因為它是最易受高溫侵害的糧食作物。小麥是寒季作物,高溫對小麥的生長和質量都是不利的。在過去的50年里,全球氣溫上升僅約1華氏度,就導致小麥減產5.5%。
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報道,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世界上主要的小麥種植區——美國和加拿大中西部、中國北部、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就會普遍體驗到夏天一年比一年熱,記錄永遠在刷新,到那時小麥將減產23%到27%。
51歲的奧普蘭身強體壯,生活在北達科他州西北部的邁諾特鎮,是現任美國硬粒小麥種植協會主席。自孩提時起,道格·奧普蘭就種植硬粒小麥。他所在的北達科他州是全球面食生產中心之一,該州出產的硬粒小麥質量堪稱世界之冠,既含有高蛋白價值,又有挑剔的面食愛好者所要求的淡金色。硬粒小麥只在降水量適中和低溫氣候條件下茁壯成長,而北達科他州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曾經,硬粒小麥在北達科他州全區種植,但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由于氣候的變化,種植區轉到了西部地區。“降雨模式已經改變”,奧普蘭解釋說,“對硬粒小麥來說,北達科他州東部太潮濕了,再也不適合種植。”
非專業人士建議稱,要農業適應氣候變化很容易,只要將作物移植到氣候更適合的地區不就得了。然而事實可沒這么簡單。首先,北達科他州的農民們絕不會僅僅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天氣條件而舉家搬遷;其次,這項建議還忽略了土壤質量,這是糧食生產的基礎,在北達科他州越向西向北走,土壤越脆弱越貧瘠,因此,硬粒小麥的產區根本無處可移;最后,向西遷移還會使硬粒小麥跟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行業——石油開采——展開正面競爭,后者在北達科他大平原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計劃。
北達科他西北部克拉克溪畔,唐尼·納爾遜耕作著祖父留下的農場。去年他和哥哥在自家的20英畝地里種下硬粒小麥。而現在,其中14英畝已經圈了鐵絲網,兩臺黃綠相間的抽油機正在從地面深處不斷地抽出石油,就像兩只金屬巨鳥,不時將嘴巴浸到池塘里。納爾遜說:“我們無法阻止他們來這兒。”田野里到處鋪設著管道,機器轟鳴,天然氣冒出黃白色火焰。為什么阻止不了呢?因為他家只有20英畝土地的“地表使用權”。地下的“采礦權”歸別人所有,那些人將開采權租賃給了一家赫斯石油公司。
同樣地,納爾遜也沒法阻止第二個泵站的建立,就在他以前種植硬粒小麥的土地下,如今鋪設了兩條輸油管道,將泵站的石油和天然氣送到市場。
“這是巴肯勘探的中心地帶。”納爾遜一邊說一邊帶領我們開車前往第三個石油泵站。這個泵站要大些,同樣占用了以前種植硬粒小麥的土地。“僅僅在我們鎮上,赫斯石油公司就申請了150個石油泵站鉆井許可證,另外150個是在臨近小鎮上申請的。小小六平方英里的地方就要建起300個新石油泵站。”
巴肯油田的開采,帶動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石油繁榮。“水力壓裂法”的研發引起了爭議,這種方法使用鉆孔機從以前無法進入的地下提取石油和天然氣,引發了石油生產的大規模擴張。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20年美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甚至超過沙特阿拉伯。巴肯油田的開采就是重要原因。
對于北達科他州來說,巴肯油田的繁榮是福也是禍。在它的幫助下,失業率降至2%,提供了足夠多的稅收,為該州帶來了16億美元的預算盈余。然而,它也顛覆了該州的傳統生活方式,使得道路崎嶇、景色優美的偏遠地方變為四通八達、一夜暴富的工業區。
關于面食的未來,最令人擔憂的是,巴肯石油的繁榮正在吞噬著良田。巴肯油田正好位于近幾年世界上小麥出口比重最大的地區,如果把硬粒小麥生產區的地圖與巴肯油田的地圖對比,兩者基本上完全重合。
當然,北達科他州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硬粒小麥的地方。這種作物起源于1.2萬年前的地中海盆地,如今全世界75%的硬粒小麥產量仍出自那里。但問題是氣候變化對地中海造成的危害預計比北達科他州還要嚴重。那兒本就炎熱干燥,以后將變得更熱更干。歐洲環保機構的新報告指出,隨著熱浪和干旱的頻率與強度的增加,預計到21世紀60年代,意大利和法國南部的非灌溉農作物的產量會下降5-15%。
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100年,地球氣溫的上升將高達11華氏度。科學家說,這樣的增幅與我們所知道的文明無法共存。
弗雷德·科爾斯克曼是美國可持續農業部的院長之一。他位于北達科他州中心的家庭農場自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植硬粒小麥。科爾斯克曼認為,以傳統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失敗的策略。傳統農業傾向于單一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因此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侵害,很難應對由極端天氣、害蟲、疾病和溫度上升等因素帶來的后果。讓我們設想一下,今后十年,相較于今天,極端天氣的頻率會翻一番,石油300美元一桶,肥料成本暴漲,我們需要提前思考如何應對。
意大利最大的面食公司百味來宣布,將采取一系列措施。百味來在全球的供應鏈非常多樣化,因此不會因為某個地區的惡劣氣候而影響整個公司的小麥正常供應。但百味來一直在培育在極度干旱或者潮濕的條件下具備更強抵抗力的新品種,同時鼓勵農民采用傳統的方法,例如將小麥與大量其他作物混合輪作。
在北達科他州,一些最老派的農民甚至開始回歸傳統的耕作方式。71歲的農民格倫·鮑爾自稱在政治上“非常保守”,然而,他卻是一位自豪的可持續農業發展倡導者。2013年的頭場大雪給他的田地鋪上了足足一英寸半的白雪,鮑爾把他布滿老繭的大手伸進麥田中,他剝去雪痕,觸摸土壤,“這片覆蓋可為明年的土壤保濕。”鮑爾說,他對這種“免耕”農業和多樣化的作物輪作方式贊不絕口,兩者均能提升土地健康和土壤肥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面食的末日不會一夜之間降臨。如果人們行動足夠迅速,就有可能避免它的到來。這意味著,除了其他的方法,還需將傳統農業轉變為氣候智能型農業。如果我們想繼續享用面食和目前習以為常的許多其他食物,就需要更多農民效仿格倫·鮑爾實施可持續的耕作方法。我們也要竭盡全力制止全球變暖,因為最具技術含量的適應措施依然無法解決全球氣溫升高7華氏度的問題。
大自然更能給人類創造災難。氣候對人類的生活更是影響深遠,但是在全球變暖問題上,人們還未深入思考過。
[編譯自美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