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過得不錯,豬牛也不差,甚至貓也還湊和。德國聯邦影視聯合會(BFFS)董事長兼演員米歇爾·布蘭特納坐在慕尼黑的一個小咖啡館中,思考著這個行業里動物過得有多好,因為它們的日收入一般高于專職男演員。一天的拍攝過后,猴子可以拿到1000到1500歐元,豬和牛可以拿到450歐元,貓400歐元,而一個受過專業教育的人類演員在相關電視劇中一天的收入只有350歐元。即使這樣,也已經是很幸運了。
這一天的大標題屬于西爾維婭·賽德爾。1987年,她主演的電視劇《安娜》使全德國感動落淚。如今,42歲的她困苦不堪,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支付房租,她已經賣掉了自己的人壽保險。
米歇爾·布蘭特納并沒有真正認識西爾維婭·賽德爾,但是她經歷的生活是61歲的他清楚了解的。一方面來自親身經歷,但主要還是來自無數同行的傾述。談論此事,重復出現的詞是:寒磣、不值得、一次性商品。布蘭特納說:“我深深勸告每一個年輕人,不要做演員。”
這種警示毫無作用,演員仍然是年輕人的職業夢想。每年有幾千人在全德國15個國立演藝學校或專業學院申請入學資格,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私人學校為這個市場源源不斷地輸送受過良好教育的新人。當然,學費高昂,每年約7000歐元。
在德國,大約有2.5萬男女以演員為業,人們可以在電影、電視、紅地毯和雜志的人物版上看到他們。如果有誰在雜志上說他還不能透露下場演出的信息,多半是因為他還根本沒有新的演出邀約,處于失業并迫切尋找新工作的過程中。
有時候,演員只是順便提及自己所處的窘狀。《犯罪現場》中警官的飾演者馬汀·烏特克曾在脫口秀中被問到,這部片哪里吸引他,為什么他會接下這個角色。他的老伴瑪嘎麗塔·布羅伊奇以這個行業罕見的坦誠回答道:“我們有經濟困難。”
德國著名演員克里斯蒂安·卡曼出演了《林登大街》(德國第一部最長、最成功的電視劇)和《倫格德奇跡》等多部電影和電視劇,為了養家,不久前他在柏林開了一家咖啡館。他的同事、格萊美獲獎者弗洛里安·費茨批評電視臺滿足于“廉價的形式、表演和重復”。在他們的朋友圈中,需要另謀生計的人越來越多。
“我是專業出身,上過大學。”55歲的安德拉·布爾根說。以前,她收入頗豐,1995到2004年是德國電視二臺70集電視劇《女朋友》的主要演員之一。最近四年來,擔任主演的機會幾乎絕跡。現在,布爾根在柏林一家首飾店打工。談及電視行業,她仍然怒氣沖沖:“看看公共電視臺對待我們的態度,就知道什么叫蔑視人的尊嚴。它永遠只聚焦游戲、烹飪和才能表演,拍攝電影也只用老面孔。其余的角色,它就聘用廉價而省事的年輕人,他們在獲得任何角色時都會說‘真好,感謝上帝!’我不是一個不幸的人,但是我理解如今有些絕望的演員自殺的原因。收入不穩定的人,最終會死于經濟困窘。”根據明斯特大學對影視演員生活狀況的調查,一半被訪問的演員年毛收入低于2萬歐元。生活得如此糟糕的人,連幽默也隱藏著痛苦:“一個失業的演員會對一個正在演戲的演員說:‘行行好,一塊披薩就夠了!’”
沒有人愿意談論這個話題。“這會對職業生涯帶來致命的打擊。”米歇爾·布蘭特納說,“就像如果有人承認自己患有高傳染性的皮膚病,那么他馬上就會消失在幾乎所有演員表上。”因此,BFFS建議它的2200個會員,不要公開他們的困境。
這會導致奇怪的境況。為了得到失業救濟金,同時不失去獲得養老金的資格,很多失業的演員必須定期在工作代辦處報到。布蘭特納就認識一些貼著假胡子、戴著假發的同行,以避免自己被別人認出來。而為了獲得在前份工作稅后工資基礎上領取的失業救濟金,一名演員必須證明他在兩年的時間內至少參與拍攝工作180天。這個門檻對70%的演員來說都太高了,達不到這個條件的演員就只能領取國家最低保障的長期失業救濟金。
就業服務中心的人無法為演員提供新工作,賺得養家的面包。“他們派你去參加繼續教育培訓課,在那里年輕的失業演員為年老的失業演員講述,作為演員應該怎樣找到工作。”布蘭特納說。參與了將近200部故事片和電視制作的他也不得不去聽這些課。“真是沒有尊嚴。”他憤憤不平地說。
前景一片慘淡:成本壓力導致拍攝的時間越來越短,預算越來越少,選用的演員數量也越來越少。演員只有在真正站在攝像機前時才算工作,才有收入,準備工作、排練、交通和住宿費一般不包含在內。布蘭特納說:“這就好像一個秘書平時做的都不算工作,只有在他打出一封信的幾分鐘內才有收入。”
同時,由于經濟危機和有創造力的法學家造出來的新魔法詞“延緩合約”,實際工資大大縮水。“延緩合約”意味著,只有在電影獲得了利潤后,演員才能得到演出費。“買斷”在今天幾乎每個電視合約中都是很普遍的概念,若影片在國內外重復播出,不會再次給演員支付費用。以前,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筆可觀的額外收入。
另外,今天的導演在選角上越來越沒有發言權。他們可以給出建議,但是最終決定權落在一位編劇手中,而這位編劇自身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這正是問題所在。”哈拉爾德·席普樂說。他在柏林開了一家電影制作公司,自己也是演員。“編劇在電視臺權力很大,但是他們也受著恐懼的折磨。如果因為他們選角錯誤導致電影失敗,該怎么辦?因此,電視臺越來越頻繁地任用老面孔,也造就了更多失敗者:作為一個演員,一旦你出局,一般也就永遠出局了。
于是,編劇寧愿尋找一位當紅的演員作為他追捧的明星。這位明星的工資占到短缺預算的大部分,各馬路小報要對他在拍攝過程中出現的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粉刺進行全方位的報導,剩下的預算則分發給片中的配角、小角色、龍套和能分得50歐元的尸體。
這樣,大批失業演員充實著私人情報服務、酒店服務或冰淇淋店的就業大軍,潛入低收入群體的海洋中。德國最著名的電視明星之一、55歲的演員馬汀·布隆德爾(化名)在最好的表演學校上大學,“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出現在廣告短片中。“在我們的職業中只有最上層的光芒萬丈和最下層的怨氣滔滔,中間階層已經消失了。”公共電視臺曾經是演員們可信賴的庇護所,但是現在也致力于壓榨他們的薪酬。
慢慢地,反抗的聲音漸響。“我們在游泳,和我們的文化一起。”六月底,150名演員在慕尼黑電影節吟誦。他們在距離紅地毯4公里的地方抗議工作條件,想借此支持正在和制作人聯合會談新工資標準的BFFS。
布蘭特納不怎么相信BFFS可以把他的工資提升到猴子的工資水平。他想,以牛為目標比較實際。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