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袁岳從司法部辭職創辦零點咨詢公司的時候,他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10年內成為咨詢行業一支獨特的力量。現在他的目標是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這讓他覺得更接近自己的價值觀——“零點的意思就是不代表正,也不代表負。用自由、公平去為商業決策者和公共決策者服務。”
現在,袁岳看起來更像一個貼滿各式標簽的“超人”,他既是著名企業家、知名主持人、專欄作家,也是深刻直接、睿智幽默的青年導師,他關注社會,理解創業,關心青年的成長。他精力充沛,行動力強,目標明確,仿佛隨時準備著大干一場。
咨詢行業在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高富帥”的行業,但袁岳坦承在創業的第一個5年,零點咨詢幾乎沒有掙過錢。5年之后,零點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幾乎所有的客戶都是主動找上門來。袁岳重新梳理了客戶和技術部門,重新調整并歸總業務線后,公司進入正規。而此時,他選擇了去哈佛攻讀公共管理碩士,重新充電,來適應公司的高速發展與這個急速變化的市場。
學成歸來,袁岳始終保持著對新技術的關注與第一反應能力。袁岳說,假如創業者一直保持著對新技術的熱情,就會成為一位很棒的創業者。他身體力行,在時下最時髦的微信公眾平臺上一度與粉絲們互動頻繁。無論內容還是自助服務,都依靠打造品牌化,實現了與傳統平臺完全不同的互動形式。
在創業者眼里,袁岳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但袁岳卻認為自己同時也是個“學術男”,三十多本專著與近千萬言的研究論述,讓他一直當之無愧地成為公司的首席研究員。袁岳表示自己必須游走在商人與學者之間,既要懂得管理和經營的門道,也要懂得理論的架構,讓人們可以接受他,意識到他是值得信賴的。
袁岳出書立言,揮斥方遒;主持《頭腦風暴》,與老板們激情碰撞;在《贏在中國》的節目中,他又是個實干家、領導者,包容一切的內斂隊長。正像他的隊員、磐石網盟創始人田寧所說的那樣,袁岳是一位真正的帶頭大哥,他能發揮隊員們的潛力。因而,作為咨詢公司的老板,袁岳能夠帶領強人團隊,并發揮不同成員的潛質。
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能力與價值,隊長的作用就是讓隊員在不同的時期幫助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討論、定義、再討論,這是袁岳和他的“藍天隊”在《贏在中國》中最典型的一幕場景。
“我們必須尊重并遵循規則的價值。”袁岳說,“我反復跟隊員強調的一個原則就是尊重規則。我可以接受一個輸的局面,但是絕不允許破壞規則而取得的勝利。”
在袁岳心中商業既是藝術,也有規律。無論是拉著隊員當街賣包子,還是策劃粉絲見面會,袁岳都是抱著一絲不茍的心態。這也難怪,在其中一期任務發布者、音悅臺創始人張斗出現違規行為后,一向以好脾氣示人的袁岳再也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現場怒火狂飆,就此宣布退賽。
人物周刊:從微博時代開始,你就是大V(278萬粉絲),在微信時代你也很活躍,怎么看待這些新的社交、營銷的工具?
袁岳:我差不多有兩萬多的微友,這還不包括公眾微信平臺。我認為每一波互聯網的新潮起來,都不能落下,這是我給我自己的一個提醒。有時候別人會認為互聯網的速度太快,但事實上以我們的學習能力是完全沒問題的。只是往往人產生惰性的能力要遠遠超出我們學習的能力,所以是惰性讓人覺得不行。我們其實可以行很多的事,但內心卻老跟自己說不行,當你說不行慣了就會真的不行了,其實我們遠比自己認為的行得多。

人物周刊:你自認為有惰性嗎?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
袁岳:我覺得我有,但不會那么強。基本上我比大部分的80后要強。我們的精力事實上要比你想象的多得多,只是你很無聊,瞎喝個酒,泡個吧有時間,做個正經事就沒時間,所以人很多時候都是在給自己找借口。
人物周刊:那你是不是就沒有業余生活?
袁岳:你說的業余生活好像是另外一種生活似的。對我來說,業余生活是可以鑲嵌在工作之中的。工作是可以業余化的,比如說我大部分的辦公都不是在辦公室,我甚至在馬爾代夫的海灘上都寫過一本書,花了37天。我最快的時候是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一本書,就是《中國這邊,美國那邊》。我和美國的一個外交官在周末度假的時候用對話的方式,找了一個速記員在旁邊,32個小時,24萬字就完成了。
人物周刊:你之前出版過許多書,例如《黑蘋果:袁岳的人情課堂》、《趁年輕,折騰吧》、《創業有啥了不起:袁岳的青年創業經》等等,自己最喜歡哪一本?
袁岳:永遠對前一本有遺憾,對下一本有期待。未來兩個月,我還有4本書的寫作計劃,新書叫《中美青年的70個問題》。
人物周刊:如何看待青年導師這個稱號?
袁岳:(青年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了,責任這個問題太重大了。
人物周刊:你之前主持《頭腦風暴》這樣的電視節目,現在參與《贏在中國》,還有包括組建飛馬旅,都是帶有競爭PK的成分,你覺得有什么相同點與不同點?
袁岳:相同部分肯定超過不同。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有人挑戰我,我挑戰有些人。所謂挑戰,就是說節目中發布的任務作為壓力,有挑戰你的地方。所以說,如果這個任務只是我被挑戰,而我不能挑戰,那我一般也不參與,所以我是特別喜歡互動型的。就像我去跟創業者打交道,你去選他,他也要選你。在《頭腦風暴》里面,你說人家嘉賓,嘉賓還說你呢。在《贏在中國》里面,我要壓倒別人,別人還要壓倒我呢。我是比較喜歡這種的,要是單邊游戲,對我來說就沒太大吸引力。
人物周刊:讓你印象深刻的企業家有哪些,雙十一剛剛過去,拿電子商務領域來說,馬云與劉強東就是代表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
袁岳:我跟馬云一年大概見兩三次面。我覺得他很棒,全中國企業家之中,他位列“偉大”之一,這個話我也不是現在才說。最重要的是他把線上的經濟,所謂電商的經濟,許多人叫虛擬經濟,讓人們覺得這是實體經濟。而且讓別人覺得越來越重要,成為日常生活方式。實際上他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經濟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屬于“偉大”。
跟劉強東我們也有合作,但馬云和劉強東是不一樣的路子。馬云我覺得是一個具有更加寬廣的戰略視野的企業家,劉強東就他的經營的戰略來說也是很棒的。但他更多的是在他的模式的戰略里面。馬云創造的是一個經濟體,劉強東創造的是一個企業,劉強東的企業是經濟體的組成部分,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比如不能簡單地把劉備和趙子龍去相比較,這兩個人是不同的。
這兩個人都有他們的吸引力,馬云是一個你跟他互動之后,會經常讓對方有所突破,有影響的人。而劉強東是一個你跟他互動之后,你就會知道,有人還能那樣突破。
人物周刊:在《贏在中國》的節目中我感覺你是一個內斂型的領導者,是屬于包容型的隊長,對于田寧這樣的隊友有更多的包容,也能讓他這樣類型的選手發揮。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包容?
袁岳:你會看到可能我是所有人里面內斂程度最高的,我的隊員都比較強勢,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角色,我在一開始就是一個最弱的隊長,但是我們有最強的隊員,所以用這種策略我們就能贏對方。這是一個策略的選擇,所以你看,我跟任何人相比較,至少我跟夏華相比較,我沒那么強。但是往往這樣,我們可以把強勢隊員團結起來。
人物周刊:比如說田寧?
袁岳:我覺得每一個都可以的,只是說夏隊長沒有機會當我的隊員,如果她當我的隊員她就能感受我,發揮她的優勢。如果我給大家當隊員,其實中間也有一次,我是兩次提出說我不當隊長,但是最后大家票選還是我當隊長。從我來說,如果我當隊員,我還是個模范的隊員,這沒問題。田寧在我這還當過一次隊長,其實也不錯。
人物周刊:作為對手,你如何看夏華,她與你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袁岳:各有各的特點,比如說作為對手,就風格上來說,大家不同,所以我不論是非。你用你的方法,我用我的方法。如果是破壞規則,那可以輸。第二場我就是用輸換回來一個團隊。
人物周刊:你是否看重輸贏?
袁岳:當然看重,在我的生活里面,爭強好勝是我的DNA,但是我認為輸贏有道。按照規則,該輸就輸,該贏就贏。如果是為了打破規則去贏,我寧愿輸。這是我跟隊員闡述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