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天的閉門會議,萬眾期待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內容終于在前晚揭盅。各路人士與媒體隨即評析字里行間的信號,5000字的公報,一個晚上下來恐怕催生出好十幾萬字的解讀,不同個體和群體由于背景、身處的環境和切身利益的不同,對公報的關注點和剖析角度也各有千秋。
財經課題的觀察人士,一方面認為公報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為市場化改革將更進一步而受鼓舞,但另一方面也注意到公報沒有提及國有企業改革。
關注政治體制改革的人士不難發現,公報對此沒有提出特別大的動作,但也有人分析指出,全會高調提出要加快推進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或許意味著中共可能在實踐中加快民主政治的試點和推廣。
這幾天對多名學者進行采訪,印象是大家認為本次三中全會的公報基本符合預期,雖然跟往OXoEM3FPGr3b3FHvL5Yy7A==年一樣以經濟為重,但也有不少創新和亮點。不過,也有人指出,本次全會對經濟以外的領域著墨不多。
而在今時今日各種阻力及壓力依然巨大的形勢下,期待“全面深化改革”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

要提高作為中國地方政府政績評價重要指標的GDP,對工業產值貢獻很大的鋼鐵企業無異于“搖錢樹”。淘汰落后產能還將對稅收和就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地方政府很難放棄當地的鋼鐵廠。因此,即使北京的中央政府要求進行整合,也總是以干打雷不下雨而告終。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1-6月,中國有15座高爐新投入運行,而7-12月還將有6座投入運行。中國粗鋼產量已經超過年均7億噸。而產能被認為在每年10億噸,僅僅在今年,年產能就將增加2500萬噸左右。
從“重視市場”這一表述可以看出,政府似乎已將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的任務交給企業,但重視經濟利益的企業并未看到通過重組整合來解決問題的好處。新領導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重視市場的改革舉措,但最終可能僅僅是將問題延后。
樂觀者抓住了三中全會公報中的一個詞——中共承諾今后讓市場在中國經濟的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這些樂觀者愿意相信:中國確實正在進入一個經濟自由化的新時代。
過去的35年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面貌,也扭轉了普通中國人的人生前景。如果領導層想讓未來的10年也同樣成就不凡,他們就需要言行一致:拿出真正果斷的行動,來兌現有關經濟自由化的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