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呼吁金融界伸出援手,拯救溫州企業。但改革才能拯救溫州企業,金融界救不了溫州企業。
在其位謀其政,陳一新先生的呼吁不算過分。雖然今年三季度溫州GDP略升,但銀行的不良率居高不下,年底資金的關鍵節點已到,如果銀行抽貸,溫州一些企業難過寒冬。
溫州需要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公平而高效的市場經濟。
從傳統的角度看,陳書記的呼吁未必能夠感動金融機構。雖然金融界承諾了800億貸款額度,還有240余億的缺口,但金融界即使不填平缺口,也沒犯錯誤,銀行是做生意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不是活雷鋒。
銀行是錦上添花的金融機構,企業經營情況良好、需要做大做強時,銀行拍馬趕到,送上及時雨。一旦企業出現風險,銀行為了降低不良率,最理智的做法就是釜底抽薪。我國的金融處于初級階段,信用評價系統十分不健全,地方企業、行業企業互相擔保,關聯性極強,單個企業出現問題,某個行業或者某地企業火燒連營,銀行難以分辨企業的質地,惟一的辦法是徹底抽離某個行業、某個地方,鋼貿貸款是如此,溫州也是如此。

溫州民間不缺資金,缺的是盤活資金的制度與實體經濟。根據溫州市銀監分局的數據,到今年8月末,溫州居民的存款總額為3889.23億元,比年初增加44.4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46億元,同比增幅7.93%;按照全市常住人口915萬人統計,人均儲蓄存款42410元,比去年底增加1200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萬多元。溫州居民存款高于全國大多數城市?;仡櫆刂菔袌龌母锏倪M程,不難看到,民資在高端行業準入門檻過高,金融改革滯后,是溫州經濟陷入困局的兩大根本原因。
溫州當地實體經濟的創新能力不夠,活躍的民資沒有與政府規劃有效整合,建立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到現在為止,從制度、交通、環境到人文各方面,溫州并不是一個能夠與大城市比肩的有吸引力的城市,溫州人在全國甚至全球到處投資,卻沒能很好地引入外地資金建立活躍的市場。
溫州城市基建民資沒有占主導,溫州人建立的風投公司在墻外開枝散葉,溫州民資想進入煉油等板塊,卻遭遇到行業準入、原油進口的天花板。本地資金在外地開花是好事,但如果本地資金在外地開花本地經濟卻陷入僵局,說明當地的制度建設、經濟容量嚴重落后于民資需求,民資只有用腳投票。對于溫州這樣的市場圣地來說,不應該存在投資禁區,政府不應該眼睛只盯著央企、大資金,有必要探索出一條政府與各民資機構勾通之路,建立一條通天坦途,讓溫州更具吸引力,讓實體經濟向著高成本、高收益的方向過度。溫州某些地區現在還停留在拆廢、低成本制鞋階段,是中國市場經濟的不幸。
金融改革同樣如此。溫州金改過程中,最接地氣的創新在于借貸登記平臺讓民間借貸陽光化,引進一批中介機構入駐,提供民間借貸登記、公證、資產評估等服務,這是未來民間金融活躍的土壤。溫州完成可以借助平臺,建立一批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金融中介機構,建立一批有信用的互聯網金融,在全國率先建立嚴厲的失信懲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