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在登山界指的是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并徒步到達南北兩極點的極限探險項目。
從1997年俄羅斯人Konyukhov Fedor第一個完成“7+2”計劃,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13人完成此項探險,其中有7名中國人。
而最快完成“7+2”的世界紀錄是由威爾士人創造的,196天,盡管此紀錄在登山界一直倍受爭議;而女性最快完成7+2的世界紀錄是11個月。王靜從來就沒安靜過。今年底,她將上路,打算用最快速度完成“7+2”,并計劃在196天內完成。
作為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28家公司之一,王靜和丈夫盛發強創辦的北京探路者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探路者”),在北京香山腳下起家,從一頂頂帳篷做起。
由于職業原因,王靜同時愛上了登山。她不放棄任何進山的機會試用公司的新產品,連體羽絨服、高海拔睡袋、戶外方便筷子、戶外充電的太陽能裝備等等,跟著她去到了5895米的乞力馬扎羅峰、8201米的卓奧友峰、8516米的洛子峰、8844米的珠穆朗瑪峰……
從香山到珠峰,王靜遇見過很多山。每一座山的攀登難度和景象完全不同,但相同的是——“站在山腳下的人,都想站上頂峰”。
1998年,王靜和盛發強把公司廣西從北海搬到北京,并將最初的“天樂”改名為“探路者”。整個公司加上夫婦倆也只有5個人,人人身兼數職。“我負責生產,先生負責品牌營銷,內外結合。”王靜手繪了公司的第一個LOGO,親手縫制了第一頂帳篷。從設計到畫版、裁剪到縫紉、印染到組裝、訂單的談判到交貨……
最初在香山邊租住的十幾個泥巴糊墻的庫房,也被夫妻倆平整院子、粉刷墻壁、挖沖水廁所、燒暖氣,在院子里用磚砌了簡單的乒乓球臺……設計得既有工廠的規模又有家的溫馨。
創業之路也就從這片突然間被粉刷得白白的院子里探了出來。
“夫妻創業的優勢在于,省去了很多‘信任成本’,不用花時間顧忌合作者,而一心一意考慮做好事業就行。”王靜說。當談到對公司的貢獻時,她卻說:“公司的發展都是我先生在把握,我就跟著他走就好了,在方向把控方面我一直都相信他是對的。”
探路者初期只是單純地做自己的產品,搬離香山時,王靜和丈夫已經探到了明確的路——做成優秀的民族品牌。“當時的戶外用品生產技術多是從歐洲、美國引進來的,許多驢友都不認可國內的品牌。”
2011年,一家國際知名戶外品牌公司代表找到探路者談合作事宜,他參觀了研發室,聽了十年規劃,最后說:“你們這么先進的研發室和美妙的十年規劃,很可能將來就會把我們收購了。”王靜知道這只是個玩笑,“我當時有一個感觸,中國的企業也可以做到很好,甚至是世界頂級的。也就是從那天起,我決定把英文名字‘Ginger’改成了我中文的拼音 ‘Jing’。”
然而,家族式管理很快遭遇人才短缺的瓶頸。盛發強回憶:“公司管理開始捉襟見肘,產品設計、品質控制、品牌塑造和市場營銷等各方面挑戰重重。”終于,一天晚飯后,他找王靜談心,“靜,你從副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讓給外聘的經理人吧?公司里面家庭氣氛淡下來,他們才好發揮。你還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兩個女兒。”
畢竟,從兩人最初購買帳篷專利技術起,王靜就在產品方面挑大梁,一時間放下這一攤子事情,她有些難以適應。思量幾天,王靜在2007年退出了公司的日常經營,幫助公司完成“去家族化”的轉型。
談及當時的心境,王靜說:“很自然。我信任我們的企業,也信任我們的家。公司已經到了何種狀態,需要進什么樣的人,想得很明白。只是,一個人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外一種狀態,一開始可能有點不適應,在內心要努力調整。”
2007年的10天長假,讓王靜與雪山結緣,而在此之前,她爬過的最高山便是香山。那一年,他跟著中國登山隊隊長王勇峰登頂非洲的乞力馬扎羅。

王靜做事從來都是依照內心的喜歡。“做戶外用品前,我之所以選擇做帳篷是因為小時候,我喜歡在山里玩,爬樹,趟水,摸螃蟹……當你聽從內心的聲音,當你順著“喜歡”走,早晚會走到這條路上來。”
而高海拔登山則像個魔術師,6年間一點點改變盛發強眼中“做事有點任性、一根筋的小女人”。
爬山走路人人可為,但又有幾人視山如神?我們一生究竟能爬多高?有生理學家做過概率推理,普通人窮其一生所攀爬的高度累計起來,約為自己身高的1萬倍,而王靜卻在短短5年時間里,爬過7座8000米級別的雪山,單在雪山垂直攀升的高度就已經遠超自己身高1萬倍。
“首先,登山是我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歡;后來覺得一邊登山,一邊可以檢測自家產品,感覺非常好。每次進山,我都會使用自己設計、改進的產品,每一次戶外活動結束,我都會到公司產品中心開會,分享遇到的各種產品問題和新產品設計理念。” 登山對于王靜更多還是一種修煉。8000米級山峰的登頂行動,都是從黑夜開始出發,因為只有在黑暗中出發,才能在光明中登頂,在陽光普照下安全下撤。
她還在登山中愛上了拍攝,作品在很多專業雜志發表并選做了封面,今年她拍攝的紀錄片《云端有路》入選了“米蘭國際體育電影”,也是中國被提名的4部影片之一,也剛榮獲了旅游衛視“行者”影像節的“最佳戶外影片”獎。今年出版了她的新書《靜靜的山》,這是充滿力量的真實記錄,書中有心酸、有快樂、有直面生死的人性考驗。
王靜認為,登山和企業管理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但就實現“攀登”的目標而言,沒有兩樣:先確定方向,只要認準目標邁出第一步,就能學會在困難中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充實自己,逐漸成長,達到愿景。
女性、母親、企業家、發明者、探險者、救援者、公益志愿者,王靜身上集合了多重身份。王靜平衡這些角色的竅門是:每個時期必須懂得取舍。“記得我懷老二時,老大已經7個多月了,非要天天跟著我睡,那就天天帶著一起睡。如今孩子大了,我就有更多時間回到工作上。所以說,方向一定要卡得很死,那么即便有暫時的停頓迂回,最終你還會回到這個方向上來。”
雪崩、滑墜、冰川……王靜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最大的動力支撐就是親人。“不管我到頂峰,還是走路走得困難時,想到的全是家人,因為一想到家人,就有一個信念——必須活著回去。于是所有的選擇與決定都會聚焦在這個信念上。”
2月,王靜一家四口踏上了“重返乞力馬扎羅”之路。當王靜再次看到這座引領她走向更高峰的山時,全家人一齊體會到登山的魔力所在:登山就是開發自己潛能的過程,當身體內部的力量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內啡肽讓人更加樂觀、自信。
5月,王靜再次登頂珠峰。她和朋友說,也許這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攀登8000米。所有人幾乎都用同樣的口吻質疑她:“你要停止攀登?不可能!”
王靜食言了,因為“7+2”中依舊有喜馬拉雅山脈中傲視群峰的珠穆朗瑪峰。她說:不要定論沒有發生的事情,也不要被一件事情綁架,就讓這片葉子在空中自由飄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