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常年鬧油荒,現在氣荒越來越頻繁。
11月2日、3日,國家發改委連發兩則通知,要求制定一攬子保障資源供應方案,措辭嚴厲凸顯供需形勢之緊迫。起碼從2009年開始,每年冬天,媒體上都會大篇幅報道氣荒現象。
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任何人執掌中石油等公司,都不會主動大規模開發、儲備天然氣,原因簡單——不賺錢,比成品油利潤低。2011年5月18日,時任中石油董事長表示,雖然中石油海外進口天然氣有一定稅收政策支持,但由于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進口天然氣依然是虧損的。此前媒體援引中石油內部人士稱,中石油2010年進口中亞天然氣64億方,虧損50億元,每升虧將近8毛。

我國的壟斷是縱向全壟斷,在油品領域,從原油進口、國內油品資源到煉油、銷售批發,不僅如此,油品與天然氣也被同一家公司壟斷。2011年1月10日,中國石油集團在官網刊文,指出中國石油供應了全國83%的天然氣,據統計壟斷了將近90%的天然氣管道。
不論是從經濟安全還是國計民生角度,這樣的設計極不合理,天然制造各種荒。
打個比方,這樣的設計就像讓一家公司壟斷了全國大部分的航空與鐵路運輸,這家公司可以左手抑制鐵路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攫取航空運輸的利潤,當航空運輸透支時,可以借助鐵路運輸荒要求政府補貼,并且要求鐵路票價大規模上漲,以彌補鐵路運輸票價過低的虧損。漲到什么時候是個頭?等到鐵路運輸利潤與航空一樣,獲取最大利潤。如果像全球大多數國家一樣,鐵路運輸持續虧損怎么辦,好辦,持續饑餓營銷,一票難求,大幅提升鐵路話語權,最后讓疲于奔命的乘客與年年發文的發改委認命。
即使中石油是活雷鋒,愿意虧本進口,照樣難以滿足國內天然氣清潔能源的供應,而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進行資金、管線建設等各方面支持。
油氣資源一體化,勘探、成品油銷售賺錢,煉油板塊幾乎連年虧損,與油品相比,天然氣又將成為虧損之源。而油氣上下游產業一體化,中石油等公司試圖壟斷成品油、天然氣從勘探到銷售等所有環節。如為了布局未來市場,中石油還陸續配套興建了大型地下儲氣庫、LNG接收站等調峰設施,形成點線互聯的天然氣供配氣管網,形成了資源多元化、調配自動化的多氣源、多用戶的供應格局。以后燃氣公司如成品油加油站一樣,必須看中石油的眼色行事。
由于油氣伴生,國際化大型石油公司如美孚等也是大型天然氣公司,但這些公司不可能壟斷下游煉油與銷售環節。更不可能借助壟斷,阻礙市場資金對頁巖氣等新能源的開發熱情。而中石油等不僅壟斷了石油天然氣,順便連非常規天然氣也一起壟斷了,民資進入只是陪太子讀書。
考慮到中國的特殊情況,解決油氣連年成荒的釜底抽薪之術,是拆分油氣成為不同的公司,同時,斬斷上下游產業鏈的壟斷,阻止上游壟斷資源之手伸向煉化、銷售等市場。
阻止壟斷,并不能緩解工業化過程中的能源危機,但起碼可以讓市場更加平衡、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