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糾紛”愈演愈烈,以致“殺醫傷醫”事件頻發。上月25日,浙江溫嶺一位患者刺殺醫護人員,造成一死兩傷。去年哈醫大的“殺醫事件”造成一死三重傷。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家醫院,在一年之內沒有遭遇過激烈的沖突。這是十分不正常的現象。但是,每一次同樣的事件引起同樣的討論之后,同樣的事件又繼續發生。
在任何一個醫患沖突事件中,各自都會覺得委屈和受傷,各自都有理由譴責對方。互相理解是重要的,但他們都會指出對方的“不可理解”之處。醫院和醫生會說,他們已經淪為弱勢群體,連生命都不保,還談什么尊嚴。患者和家屬當然會說自己弱勢。客觀地說,在不講規矩的情況下,每一方都可以瞬間淪為弱勢。但一般情況下,自然患者和家屬一開始就居于“弱勢”。

中國的患者對醫院和醫生很難放心,很難覺得自己受到尊重。因此都想找到“熟人關系”,來為“正常的醫患關系”加一道保險。如此還不放心,還得想盡辦法送一點禮,嚴重地說是賄賂一下醫生,方才感覺建立了一道尊嚴,并抵抗了弱勢。如此你能說醫患關系不是強弱關系嗎?
在社會生活中,普通兩個人之間的交涉,通常會微笑一下,說聲你好,更友善一點,握握手。但是,在中國有兩種情況下可能不是這樣。一個是在機關辦事,二是在醫院求醫。在政府機關和醫院這兩個地方,有時不是你有沒有禮貌的問題,即便你有十足的謙卑,人家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
中國的醫患關系為什么這么緊張,實際上這不只是醫患雙方的關系,還有個第三方,那就是官方,就是決定醫療資源分配和政策的一方,就是醫療體系。而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確實已經建立起了醫療條件差距巨大的“等級醫院”系統。
既然醫院和醫院是如此不同,任何人生了病當然想盡辦法找好醫院。好不容易終于找來了,可是,人家醫生正累著、正煩著呢。人家一上午要看60個病人,能不累嗎?忙得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被病人圍得水泄不通,能不煩嗎。越是堆積了好資源的醫院,越是這樣。還有,如果沒有紅包,如果不在藥品里抽頭,醫生收入跟付出真的不成正比。但這些不是患者考慮的事情。患者是找上門來的弱者。
既然又累又煩,收入又低,還有沒有耐心和患者建立必要的信任?還用不用耐心向患者解釋病情和醫療方案?這是醫生的“自由裁量權”!所謂職業倫理,便受到考驗。但患者必定從自身角度要求良好的服務。這就有了產生醫患矛盾的基礎。此外,醫療失誤本身并不十分罕見(一篇學術文章給出了很高的比例),這有醫學本身的困難,也可能有技術和責任心的問題。而在沒有信任和溝通的前提下,發生錯誤或者被懷疑錯誤,矛盾很容易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