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讓孩子有一個外籍身份。”林木決定讓太太去洛杉磯生下第二個孩子。
他是杭州一家私營企業的企業主,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企業經營狀況不錯,唯一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父母一樣接受“洗腦式”的教育。他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選擇。在他看來,只要孩子獲得“美國身份”,他們將一起變得“自由”。
林木開始研究“赴美生子”這件事中的各種套路,最終發現這是一門非常賺錢的生意,而其背后還有著強大的商業邏輯和魚龍混雜的實操門派。
張玲是一名安徽籍的80后女孩,大學畢業后留京工作,沒有解決落戶問題。像她這樣的年輕人,生活與工作在嚴格的戶籍準入制度下被無情割裂開來。“不安全感”和“焦灼感”籠罩著他們的“身份”。
他們不得不為自己和后代考慮更多,開始尋找轉換身份的途徑。張玲的朋友中,經濟條件和時間都允許的,已經成功通過“在職進修MBA”的渠道落戶北京,“要有靠譜的人脈支撐”,而這一渠道很快也行不通了。根據最新的“北京市2013年非京籍應屆畢業生落戶政策解讀”,“碩士生不得超過27歲”。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大城市,“身份轉換”的競爭太激烈了。在這場競爭中,除了有錢,還必須得有權、有人,三者缺一不可。
幸運的是,張玲的丈夫通過“高端人才引進”政策解決了北京戶口,這讓他們的第一個孩子順理成章地成了“北京人”。但很快張玲又意外懷上了二胎,而他們不具備生二胎的政策條件。根據北京相關政策規定:非婚生頭胎應按統計部門公布的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的1倍征收社會撫養費;已婚生二胎及非婚生二胎,則按3~10倍征收。統計部門公布的2012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5萬元,張玲將面臨21.9~73萬元(夫妻雙方)的超生費用。“即使罰款了,也不一定能上得了北京戶口。”
她決定通過境外生子的方式徹底給第二個孩子實現“身份轉換”。
2008年以前,香港是林木、張玲這樣的家庭最佳選擇。“赴港生子”也是境外生子這門“政策生意”產生和規模化的邏輯源頭。
發生在2001年的“莊豐源案”為大陸孕婦赴港生子打開了政策的大門。《香港特區基本法》第三章第1條規定,“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后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可判定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當時,香港生育率處于全球最低狀態,人們擔憂老齡化社會影響香港整體競爭力。“赴港生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香港生育率,緩解老齡化危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特區政府的肯定。
2003年,香港政府為了進一步提振經濟,向中央政府申請開放港澳自由行,大陸居民持港澳通行證在港可逗留7天。這一原本為招攬內地居民赴港旅游而制定的政策,卻為赴港生子大開方便之門。
懷著各種目的的內地孕婦,開始急切地赴港生子。有人是為了生二胎,有人是為了曲線移民,也有人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由于地理、語言和文化上的便利,大陸孕婦將香港作為境外生子首選地。此時,中國大陸居民到美國、加拿大生子還沒有形成火熱的市場。在香港,增長勢頭在10年間以50倍的速度飆升——2001年,香港“雙非”新生兒的數量只有620名,直到2010年,這個數量達到3.26萬名,2011年飆升至17萬名。
隨著分攤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以及就業機會的分母數的不斷擴大,香港本地居民逐漸對此提出異議。香港一家報紙甚至出現“香港人,忍夠了”的大幅廣告,以此表達對內地孕婦“赴港生子”的不滿立場。
與此相對應的是內地相關政策對“雙非兒童”的“零接受”。2012年9月,深圳市公立小學就出臺了“不接收港澳生”的政策,只接收外籍、臺灣籍學生。“雙非”父母想給孩子上內地戶口,但內地“單一戶籍制度原則”要求其必須放棄香港身份,而香港居留權的原則是“一經擁有,永不喪失”。根據香港特區法律,要放棄香港居民身份,必須放棄中國國籍。這讓本想鉆政策空子的“雙非”父母成了政策的夾心層,動彈不得。他們必須回到原點,給孩子更換國籍。
2012年4月,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宣布,香港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在2013年全面停收夫妻雙方都不是香港居民的“雙非孕婦”。“零雙非政策”徹底關閉了“赴港生子”的政策閘口。
張榮奎趕上了末班車,他覺得小女兒很幸運。雖然先后創辦、經營了多家連鎖品牌洗衣店,有過硬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但出生在香港的小女兒讓他覺得跟自己的農村出身有了一個儀式般的切割。2012年下半年,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一起到美國洛杉磯開始了新生活。
張玲最終選擇去洛杉磯生孩子。她和林木一樣,發現在美國,尤其在洛杉磯,“赴美生子”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還被分解成各個細微的節點,以“中介”、“咨詢”、“代辦”的形式存在。
這條產業鏈,在中國大陸地區則是名目眾多的各種中介結構,其中網絡知名度比較高的有“美寶之家”、“優生美地”、“香水灣”,這些公司大都在大陸注冊一家以“商務咨詢”為主營業務的公司,然后在全國主要一線城市開設辦事處。除了以公司名義存在的中介機構,還有許多以個人名義通過網絡提供咨詢服務,比如淘寶上“赴美生子”的商家就在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漸增加。他們的服務費基本是每次1500元左右。
一開始,林木就打算找中介機構。“通過中介來做很正常,買房什么的都請中介來做。”林木希望能通過中介機構節省大量的時間成本。但同時,他認為中介機構讓“赴美生子”這件事變得神秘而玄乎。
中介機構會夸大其辭地告訴他“到美國生孩子有多么困難和危險”,也會標榜自己有無數成功經驗和過硬實力。林木覺得“因為害怕,因為自卑”,很多人會選擇相信中介機構。信息不對稱是中介機構生意來源之一。
按照流程,林木要先為自己和太太辦理赴美簽證。
“為什么要去美國?”如果林木的太太沒有懷孕,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跟簽證官(Visa Officer)說:“去旅游。”但一旦懷孕了,“說去生孩子,移民傾向已經很重了,簽證官不會讓你過的。”張玲覺得雖然有政策空子可鉆,但為了確保通過面簽,她一定不能去冒險 。萬幸的是,在懷孕前,她就辦理了B-2美國旅游簽證,有效期限為1年。
2006年4月,美國政府允許中國公民以“旅游目的”申請赴美簽證,期限是6個月。也正是這個制度,讓大陸孕婦和中介機構找到了運作的空間。
美國1868年通過的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第一款的詮釋中,“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美國的人,均為合眾國和他們所居住州的公民。”
“旅游、購物、生孩子……”一位武漢孕婦跟簽證官說。“不對,應該是生孩子,順便旅游、購物。”簽證官說,“你們過了。”
林木分享的這個案例來自他的朋友圈。這種情況在張玲看來是極其小概率的事情,“我準備了戶口本、出境記錄、個人收入證明、銀行賬單、房產證。”比張玲更緊張的人在面簽時還準備了“(企業)營業執照復印件、家庭出游照、全家合影等”。他們要給面簽官留下一個好印象,主要是想證明,“我有能力去美國生孩子。”
“福建人現在很難簽,東北人很好簽。”“去的人越來越多,資格審核的時候肯定要看背景、經歷和實力了。”張琳覺得赴美生子這個口子總有一天會在面簽時就被大范圍堵住。
林木是樂觀派,他覺得只要“實話實說”,簽證沒有想象和中介機構宣稱的那么玄乎。“所有恐懼都是中介忽悠你。”在林木的概念里,美國沒有任何一條法律是不準孕婦入境美國旅游的,也沒有任何一條規定限制孕婦在美國生孩子。
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在官方說明中就曾明確表示:雖然沒有特別條例禁止懷孕的外國人進入美國,但允許或拒絕入關有賴于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的官員行使其自由裁量權。美國駐華大使館也曾公開表示過:“目前沒有任何法律反對外國孕婦以B1/B2(商務、旅游簽證)或其他形式的簽證赴美。”
“我們提供通關培訓。”“面簽前和出發前,兩次模擬演練。”Ella是一家大型中介機構的駐京銷售顧問。剛結束一場為時兩個小時的“通關培訓”后,她立刻開始給潛在客戶打起了電話。
“應該怎么回答?”
“跟我們簽約了才能告訴你。”
一個月后,林木跟這家中介機構簽約了。
中介機構提供了12.7萬、16.8萬、25.5萬、31萬、35.6萬元5種不同套餐。“不同的價格不同的服務”,都包括在洛杉磯的吃、住、行、月子照顧服務,但規格不一樣。比如住宿問題,根據ELla的介紹,選擇最貴的套餐將入住洛杉磯富人區爾灣一間有獨立衛生間,自帶客廳、廚房、廚具、洗衣機、烘干機等生活設施的房間;而選擇基本套餐的將入住華人區羅蘭崗兩室一廳的公寓。
“我見到了臺灣元老。”張玲所說的“臺灣元老”是她入住的月子中心的老板,臺灣人。這批臺灣人,大都是第一批移民者,也是洛杉磯月子中心最初的創辦主力。
許多臺灣年輕夫婦為了使子女逃避兵役,開始赴美生子。“他們去美國的渠道很暢通。”這些臺灣家庭最初是借住在親戚家,后來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相互照應,逐漸形成了現在“月子中心”的雛形。
“當地有一些華人,也希望能到月子中心去坐月子。”月子中心有了穩定的需求。“沒有一家月子中心是注冊的。”張玲很清楚這一點,因為美國人沒有“坐月子”的概念,也沒有“月子中心”,只有“母嬰機構”。但申請注冊一家正規的母嬰機構,需要巨大的資金量和后期人力的投入。“美國的人力成本很高。”
除了臺灣地區,香港、日本、馬來西亞、越南、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也是赴美生子的主力軍。特別是韓國人。韓國精英及中產階層為了讓兒子們逃避服兵役而選擇美籍,這曾引發韓國社會的強烈抨擊。2013年5月29日,韓國最大的物流企業韓進集團會長趙亮鎬的長女、大韓航空副社長趙顯娥在美國夏威夷一家醫院產下了一對雙胞胎 。“洛杉磯最正規的月子中心是韓國人開的,也是最貴的。”據張玲介紹,這家月子中心只接收韓國人。
與此同時,富裕的華人開始前往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華人聚集區投資置業。其中一些有生意頭腦的人開始嘗試利用閑置豪宅開辦月子中心。
月子中心的客戶中,除了少數富裕階層,大部分是中產階層,包括外企主管、醫生、律師、會計師、教授。這個人群收入穩定、受過高等教育、追求較高的生活品質、對子女教育高度關注。而且,他們具有持續而穩定的消費能力。月子中心很快繁衍起來,慢慢“產業化”。
第一波熱潮在2008年后出現了。因為金融危機,臺灣地區的赴美孕婦客源急劇下降,洛杉磯當地一些月子中心被迫縮小規模,甚至倒閉。其余的開始瞄準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紛紛與大陸地區的中介機構合作,有的甚至在中國大陸投資、參股中介機構。
林木簽約的中介機構與洛杉磯一家月子中心簽訂了“獨家代理”協議。“月子中心所有的客戶都由中介來帶。”林木覺得這是中介機構價格壟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是到了洛杉磯,陪太太入住預定的月子中心時,他感到很絕望。
“就是一個酒店。根本不是別墅。”陳舊的設施、嘈雜的環境、沒法保質的餐品,都讓他無法接受。而他簽約的中介機構又遠在國內,他發現任何問題都會被“踢皮球”。剛下飛機,他就被加收了70美元的接機費。
為了給太太一個良好的待產環境,林木決定DIY,上網找新的月子中心。根據統計,洛杉磯月子中心有一百五十多家,占全美月子中心數量的88.6%,主要分布在洛杉磯東面的蒙特利爾公園、惠提爾、哈仙達崗、羅蘭崗等地區,其中又以哈仙達崗、羅蘭崗地區數量最多。中等大小規模的月子中心普遍是5-8棟House,提供待產、月子期間住宿的往往只有兩三棟,有些人甚至把自家閑置的幾個房間出租。
在羅蘭崗,挨著工業市和普恩特Hills購物中心,有一個叫“孔雀園”的公寓社區。因為這類房產在美國不能單獨出售,所以屬于同一個物業公司出租管理。有將近1000個單元可供出租,一室一廳一衛、兩室一廳一衛、兩室兩廳兩衛……這里被常年出租用作月子中心。
在美國,月子中心游走在灰色地帶。美國政府并沒有對“住宅商用”進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如果符合政策,并且不擾民,住宅可用于私人會計、投資顧問等行業。
赴美生子前,張玲的朋友常常給她看各種關于月子中心被查封、孕婦被遣返的報道。張玲覺得不真實,她覺得在美國這樣的國度,不可能出現這種有違自由的事。當她到了洛杉磯,她才了解到月子中心被查封的真相。
“多半是因為月子中心開設在白人區,他們舉報了,然后就有人過來查。”這種情況下,月子中心要么偷偷地搬到另一個月子中心,要么接受懲罰,交了罰款過一段時間再開。也有人說,除了白人舉報擾民外,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同行競爭白熱化,暗地里互相舉報。
Ella所在的中介機構因為在2008年有過被查封的經歷,所以現在主要以經營酒店式月子中心為主。對他們來說,孔雀園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這里華人聚集,而且儼然形成了一個產業園。對中介機構而言,產業化的好處是“方便管理、成本低”。
林木不愿意住酒店。他對比了許多月子中心后,放棄了每月租金只要三四千美元的民宿,選擇了一家在當地口碑不錯的月子中心,每月6000美元。“不要跟他們(中介機構)說你們住在我這。”這家月子中心提醒林木。因為他們的生意在很多程度上依賴于中介機構的客源介紹。

林木還發現,直接入住月子中心的價格比中介機構的報價要低很多。而在與中介機構簽約時,他根本不知道身在中國的中介機構和遠在洛杉磯的月子中心之間有什么樣的協議與約定。
“你們(中介機構)在中間加錢,我們還怎么做口碑?”月子中心曾這樣質問過中介機構。
“要什么口碑!中國人是騙不完的!”
張玲很吃驚。她覺得這是“中國式”的生意模式,“賺一筆算一筆。”而令林木更沒想到的是,當他再次翻開與中介機構簽的合同,他發現這簡直就是一份一無是處的合同,“出現問題都是寫明他來協調。他沒有責任。”
2008年,大陸赴美生子的人數達到4200人;2010年,5000人;2012年,超過了1萬人。這是2013年9月,全國母嬰服務管理協會在《全美月子中心行業白皮書暨美國月子中心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中提供的一組數據。
張榮奎到洛杉磯后,購置了一套3層樓的別墅,添置了3臺奔馳車,開始接收赴美生子的客戶。隨著2012年年底第一波赴美熱潮的來臨,張榮奎新租借了幾套別墅開始擴大規模。
“我的客戶都是朋友介紹的。”張榮奎的“身份”給他帶來了極其穩定的客源。他常常在實名認證微博上發布與不同知名人士的合影,俞敏洪、潘石屹、李國慶、崔永元……這些合影仿佛彰顯著他社交圈的級別,無形中為他個人經營月子中心提供了擔保。
“很多黑在那里的人隨隨便便就開了一個月子中心,隨時可能找不到人,美國政府找不到他,中國政府找不到他。”張玲覺得這樣的月子中心存在太大的安全隱患了。
“(他們)很容易找得到我。我自己洗衣也干了一二十年,沒有欠過任何一個人一分錢!”張榮奎想以口碑開展這門生意。“有的國內介紹在美國轉給別人,突然不管了。媽媽們到了美國沒人管。”張說他堅決不用這樣的模式,他怕做砸,“我要管理權,確保我能擔當起責任。”
初到洛杉磯,很多國內的朋友咨詢張榮奎赴美生子的事,一開始他不知道洛杉磯已經形成了從月子中心到醫院、醫生,再到“黃牛”辦證的完整產業鏈。但在華人區,張榮奎有一定的知名度,他要做這門生意時,很多華人醫生都愿意跟他合作。張榮奎會把赴美的孕婦介紹給這些華人醫生。醫生的收費標準是:順產2.5萬元左右;剖腹產4萬元左右。
“有的中介機構能(從醫生那)拿到150-200美元的回扣。”林木和張玲分別選擇了自己信任的醫生,他們對美國的醫療環境都很放心。感覺這是全程最透明的一個環節了。
洛杉磯成為赴美生子的熱門城市,一是因為華人眾多,二是因為生產費用比紐約便宜很多,還有一個原因是美寶出生后辦理各種證件也相對方便。如果找“黃牛”辦證,除去車費、工本費用外,人工費是300美元。
辦理好證件,“美寶“的身份就正式生成了。多半父母會決定在身份取得后全家移民去美國生活,也有人選擇繼續在國內生活。美寶們跟隨父母回到中國,開始毫無意識地等待成年后的“美好生活”。
林木回國后找到中介機構維權,他才發現中介機構的大門常常是緊閉的,“找他們的人太多了。”而張玲也開始做起了生意。她在北京注冊了一家公司,成為洛杉磯一家月子中心在中國的代理商之一,“我沒有生意頭腦,只是拿他們的傭金。”向她咨詢的人不計其數,“廣州、上海的媽媽會問很多問題,北方的媽媽就沒有問題。” 現在,她每個月都能成功辦理近二十名孕婦赴美生子。“成功辦理的每人收800元咨詢費。”
張玲在美國認識的律師告訴她,不知道“赴美生子”這個生意能持續多久。也許四五年后,這個通道就會像“赴港生子”一樣被堵住。
“我突然不想去了。”一位孕婦在赴美前給張玲發來了信息,她說開始搞不清楚赴美生子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在這場狂熱的生意中,還沒有人愿意在當下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