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年代,電視還未流行,窮人家擁有電視機的寥寥可數。記得我們要看電視節目,要到樓上(五樓)的一個家庭里面,給他們一亳子——那時的硬幣分五毫、一毫、五仙,紙幣有伍佰圓、一佰圓和十圓。伍佰圓很大張,藍藍的顏色,我們叫它駝背仔或大牛,一百圓是紅色的,叫紅衫魚,十圓是青綠色的,我們叫青蟹,所有硬幣都由銅合金制成的,全部都是黃銅色。后來港府在1960年出了一款銀色的一圓硬幣,在農歷新年逗利是(紅包)時,知道是新的一圓硬幣時,便如獲至寶,全部藏起,當時覺得它閃閃生光,很漂亮,也覺得很新鮮特別——才獲準進入觀看。
當時的電視節目多數是播放外國,尤其是美國的西部牛仔片,內容多數是講述美國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故事。其實現在的美國人,最初是由英國將一些犯罪分子解送過來的,后來因查稅的問題,脫離英國獨立。嚴格來講現在的主流美國人,可以說是入侵者,喧賓奪主。澳洲、加拿大、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情況也大同小異。

那時香港普通人的最佳玩樂是聽廣播,廣播公司叫麗的呼聲,即現在亞洲電視前身,也是唯一的廣播機構,播出的內容十分豐富,如《西游記》、《水滸傳》和各種歷史故事,大部分都近乎史實,不像現在的亂說一通。看電影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我通常看的都是早場(上午12時正)或工余場(下午5時正),因為放映的都是舊片,所以比較廉價。那時的戲院門前都擺著很多小販攤檔,生果、熟食,各式各樣都有,擺得密麻麻的,但差不多全部都暗中劃定界線,楚河漢界分得很清楚,因他們都交了保護費給當地的“陀地”(即該區最惡的黑幫分子)。其他幫會分子也不時為了爭取利益而和陀地們起沖突,關乎的利益也確實巨大。
旺角區有很多戲院,當時比較大的有新華、百老匯、麗斯,票價較高。此外有些雖然也很大,但因地處比較窮的區域,所以票價也比較便宜,但人流比較復雜。在該等戲院除了如上述在門前擺滿各種攤檔之外,在后巷通常都有人開賭檔。那時最流行是一種叫魚蝦蟹的賭博,有三粒骰,每粒骰有六面,分別為魚、蝦、蟹、雞、金錢、葫蘆,臺面擺了一張紙,上面印有上述六樣圖畫,賭客們隨便買什么,開賭者用一只碟再拿一只碗蓋著那三粒骰,搖完然后開,開了后看有什么。三粒骰只有三樣朝上,每樣一賠二,例如開了三只雞,你買了雞便賠六分錢給你。
當時這個玩意很受歡迎,不論成人小童都很喜歡落注,這也成為陀地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旺角大角咀區有一間麗華戲院,面積相當大,那里是工業區,很多人工余時都在附近游樂,連帶帶旺戲院。戲院后巷也開了幾個賭檔,我們的大佬也想染指,曾經叫人到該處開檔,不料遭那里的陀地襲擊受傷。一天我的大佬吩咐我和三個兄弟,帶利器到那里報復,給兄弟討回公道。那是我第一次揣刀去“開片”(打架)。在車上未到達指定地點時,心真是跳得很厲害,想著到達現場后會發生什么情況,那里是對方的地盤,隨時會遭受他們頑抗。好像過了很久,我們的車到達現場,看到那里圍滿了人,包括賭客和很多類似睇場的人站著。我的情緒也高漲至極點,我第一個下車,率領著其余三人拔出刀子,沖進其中一檔把檔主踢倒,當時那里的人都嚇了一跳,雞飛狗跳。
我們的目的主要是對付開賭的幫派分子,所以我們不會亂斬他的賭客,只追著開賭的斬,一瞬間目的達到,我喝令同來的急跳回車上撤退。其實當時斬到多少人也不清楚,實在太緊張,看見各人的刀上都沾滿鮮血,我想受害人也不少(這是一個很壞的故事,讀者們當看戲好了)。事后當然受到大佬贊賞,還飄飄然,之后也曾被派到油麻地廟街廣智戲院側邊(全港面積最小的戲院)踢當地陀地的賭檔。當時該地的陀地叫“老東”,他也相當兇惡,他們有句豪語叫“天上雷公,地下老東”來形容如何霸道,油麻地果欄(現在仍在)是他們的根據地,在果欄里面全天候開賭,包括牌九、番攤、骰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