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富汗局勢撲朔迷離。6月25日,塔利班武裝人員襲擊了阿富汗總統府, 4名武裝人員在與警方交火中死亡。這是塔利班自今年4月春季攻勢以來發動的針對最高級別目標的襲擊。
而一周前,塔利班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設立辦事處,辦事處以塔利班1996年至2001年掌權時期的國名“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為正式名稱,并懸掛塔利班的白色旗幟。這一舉動招致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的不滿;6月19日,阿富汗國家安全事務正式從美國和北約手中被移交給了阿富汗;6月20日,奧巴馬宣布開啟同塔利班的直接對話。
從2001年11月至今,阿富汗戰爭已經進行了11年多,早已成為美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戰爭,以美國為首由46個國家組成的聯盟在阿富汗的駐軍將近十萬人。但11年間,美國在阿富汗進展寥寥。奧巴馬上臺后,將阿富汗戰爭定義為必要和正義的戰爭,多次向阿富汗增兵,但成效不大。在本·拉登被擊斃、美國國內的復仇情結得以緩解的情況下,奧巴馬決定2014年底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而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滿足3個前提:將防務移交給阿富汗軍隊;“招安”塔利班;和阿富汗簽署戰略關系協議,以便在撤軍后保留美國的影響力。

第一條已經滿足,第三條也不難實現,關鍵是第二條。因此,塔利班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設立辦事處,以及美國與塔利班直接對話,并非突如其來興之所至,而是服務于美國撤軍的戰略目標。塔利班在此關鍵時刻發動恐怖襲擊,意在展示實力,給美國和阿富汗政府一個下馬威,也為日后和美國的直接談判積累籌碼。而美軍由于撤軍時間表已定,急于甩掉阿富汗這個燙手山芋,因此對于塔利班明白無誤的挑釁之舉,只能假裝沒看見。
但塔利班顯然不急,在軍事力量上,塔利班遠在阿富汗政府軍之上。過去十多年,在阿富汗多山的環境下,美國和盟國的軍隊尚且不能拿塔利班怎么樣。美軍撤走后,阿富汗軍隊就更不在話下,到時阿富汗將再次成為塔利班的天下。因此談不談判,談判到底幾時開始,能否達成協議,是美國更著急。在2011年5月本·拉登被擊斃之后,美國就已經和塔利班領導人建立聯系。
雖然就談判而言,目前雙方的立場也相去甚遠——美國要求塔利班放棄與“基地”的關系,結束在阿富汗的暴力活動,承認阿富汗憲法包括婦女的權利,并參與阿富汗的民主進程;塔利班則要求從阿富汗撤出所有外國軍隊,并且釋放所有塔利班囚犯——但也都各有所需。卡爾扎伊已經邀請塔利班參加明年的大選,一旦塔利班獲勝,它還是有求于美國的,因此需要通過和美國的會談改善形象,為日后的掌權積累合法性基礎。而美國也需要安撫塔利班,給后美國的阿富汗留下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保證美國的利益。
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力不濟的卡爾扎伊總統就被晾在了一邊。1980年代,美國全力扶持塔利班對抗入侵阿富汗的蘇聯軍隊,甚至提供精良武器給塔利班。蘇聯敗退后塔利班掌權,卻又因為反恐戰爭而與美國惡斗。而在美國撤軍之后、特別是如果有一天塔利班贏得阿富汗大選,美國和塔利班會不會又成為朋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