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潘維明已經多年沒有來往,我們曾經是一條船上的伙伴。前些日子忽然有消息說,他因為經濟問題又被抓走了。回想二十多年前,潘維明是中國政壇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我曾投筆從政,追隨其左右,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

1985年春,我研究生畢業前夕,市委宣傳部長王元化發起上海文化發展戰略討論。時任部辦公室主任的潘維明負責實施,到各大學召集座談會。有人把他介紹給我,說此人前途無量。潘維明是共和國同齡人,中學畢業后從上海到青海務農,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大三時當選為校學生會主席,在人才云集的北大能脫穎而出的絕非等閑之輩,他的后任就是當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潘維明在全校畢業班同學中發起募捐,在北大校園第一次樹起蔡元培先生銅像。畢業后,他留校擔任校辦副主任,主任是胡啟立的夫人郝克明。小潘的夫人梁小宛在上海工作。1984年,為解決夫妻分居問題,潘維明調回上海,擔任宣傳部辦公室主任。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渾身散發著魅力和朝氣的團派干部:個子不高,但生得虎背熊腰,濃眉大眼;講話雄辯滔滔,很有感染力;待人熱情豪爽,充滿親和力。我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住了,交談之下一拍即合。他邀我去宣傳部工作,我當即答應。此時還未畢業,算是借調到宣傳部研究室。幾星期后,部長王元化離休,潘維明越過4位副部長,被提拔為主持工作的常務副部長,不久就成為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宣傳部中最年輕的部長。
1985年春,我進入宣傳部后很快就取得潘維明的信任,成為朝夕相處的部屬和朋友。他全力以赴領導文化發展戰略討論。研究室主任黃安國是高干子弟,又是一名作家,負責聯絡文藝界,并幫助小潘取得了胡立教、汪道涵、夏征農和市委其他老領導的信任和支持。我負責聯絡學術圈,尤其是團結上海的中青年學者。我倆就此成為他的左右手。
潘維明因上海文化發展戰略聲名鵲起。1986年10月,香港《廣角鏡》發表長篇報道,稱他是“中共政壇上一顆躍起的新星”。此時潘維明躊躇滿志,一心準備在政壇更上層樓,所作所為開始穩重起來。這年歲尾,上海交通大學發生學潮。潘維明隨市領導前往交大和學生對話。領導夸獎小潘在學潮中立場堅定、臨危不懼。他自己回來后也眉飛色舞地描繪如何控制局面。不料,交大事件并未平息,反而波及全國。小潘因此被召到中央黨校參加“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學習班”,并被免去宣傳部長一職。潘維明回滬之后,先在上海電機廠掛職鍛煉,擔任黨委副書記,市委準備讓他官復原職。他的機要秘書小朱得知此消息后透露給其他幾位副部長。因小潘在春風得意時對他們頤指氣使,大家都不希望他回巢,于是集體向市委表態,結果他被任命為出版局黨委書記。
在小潘受挫折的日子里,我們的關系反而更親密起來。下班后或者周末常在一起聊天、聚餐或出游。此時的他已沒有了以往的浮躁,熱情豪爽以及親和力又重新回來了。此時,我們都已看到改革不會一帆風順,相約不如在此期間充實自己,等待再展宏圖的時機。我開始為重返學界做準備,安國去上海文聯擔任秘書長,小潘則安心做他的出版局黨委書記。
風波之后,潘維明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留黨察看一年。他在政壇兩起兩落,但并不氣餒,仍異常活躍地往來于京滬兩地,一邊拜在于光遠門下攻讀經濟學博士,一邊醞釀籌組中國企業文化協會。有人想把他一棍子打死,借生活問題把他搞臭。夫人常年在西德進修,潘維明有好色的弱點。1991年2月,他在成都落入陷阱被抓,以流氓罪被判刑4年。消息傳出,有人擊掌稱快,有人頗感疑惑,有人為他抱憾,更有人恨其不爭。
潘維明獲釋后,我還不時聽到一些關于他的消息:聽說他在攝影上很有成就,出版了《中國農家》、《利比亞:透過一個中國攝影師的鏡頭》等攝影專輯。又聽說他成立了一家專造高檔相機的合資企業“鳳凰潘福萊公司”,自任董事長。還聽說他在昔日北大同窗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家生產直升飛機的卡米航空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局主席。聽到這些消息,我總是為他高興。當年小潘成不了政壇新星,也許可以在商界做一顆新星了。想不到潘維明在花甲之年再度入獄,也許這顆新星從此真的墜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