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2%。這一數據是指城鎮“常住人口”。一個農民在城鎮待上6個月,即成為國家統計局的常住人口。目前,在城鎮的農民工有1.66億,他們已經“被城鎮化”了。而按戶籍,城鎮非農人口占人口比例為35%。兩個錯位的數據卻各有用處:講“城鎮化”的時候,使用前一個(似乎城鎮化是不言自明的政績);考慮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福利時,就用后一個。
各地方政府正鉚足勁城鎮化。按公安部的統計,2010-2012年,全國農業人口“落戶”城鎮的數量為2505萬人,平均每年達到835萬人。在當前的人口管理制度下,許多高學歷、干著體面的工作的青年,城市也不接納他們,那么,農業人口如何能“落戶”城鎮?原來,農民成為城鎮人口不由農民選擇,甚至也不需要生活在城鎮,只要他的土地被政府征用就行了。
各級政府大規模的征地運動已經開始將近二十年。它會不斷地、成批量地使農民“城鎮化”。其實,失去土地的農民應該準確地稱為破產農民。他們從土地上獲得的補償,只能維持短暫的生計。他們將成為城市流民。他們沒有生存競爭力,只能尋些粗笨的活兒。好在當前城鎮體力勞動者已經開始緊缺,價格有所上漲。但緊缺的另一面是,老弱婦孺都將被趕到勞力市場。
看看被政府“整理”后掛牌的土地價格,就知道城鎮化更看重的,是農民腳下的土地還是農民工!城鎮化如果接受市場指引,就應該尊重農民的意愿,看他是否愿意丟了土地去“城鎮化”。如果你不住在城鎮擴張的地段,也有一款適合你——“新農村”,它讓農民集中居住,騰出土地隨時變現。所以,“新農村”的農民,亦在“準城鎮化”中。
此前,中國曾經有過一輪“賣戶口”的城鎮化。那是另一個神話。那是新時期發軔之初,那時的農民剛剛從“農業學大寨”的失血中掙扎著進入新時期的“責任田”。那時的農民可真窮,錢也真值錢。可是,城鎮戶口的神秘光環卻讓他們爭先恐后地拿著三千五千到公安局門口去排隊。買到城鎮戶口的農民們仍然興奮了一陣。然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買來的城鎮戶口沒有來得及顯示其“含金量”,就貶值了。
那時“買到城鎮戶口”之后,也是要交出“責任田”的。但是,這對當時的農民們不是問題。他們實在太看不起他們世代休養生息的土地了。多年的現實告訴他們,土地不是他們的,他們沒有支配權,甚至沒有選擇種植什么作物的權利。除了自己吃飯的需要,他們不愿再對“責任田”負責任。所以,他們寧愿倒貼幾千塊錢把土地送出去,就不奇怪了。然而,他們哪里知道,再過了一些年,土地值錢了,政府就直接奔他們的土地來了。
在對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實行釜底抽薪的城鎮化運動中,“全面放開農民入戶小城鎮的限制”,簡直是必要的配套措施。事實上,在最近國家發改委再次明確這項政策之前,各地早都在這么辦理了。相信到2030年,城鎮化達到70%的目標,也一定會實現。經濟發展自然會讓更多的農業人口轉移到城鎮,這是市場選擇的部分。
而政府對土地的欲望所推動的部分,取決于主觀意志,躍進起來誰都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