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資深足球記者馬德興去中亞采訪,在烏魯木齊機場轉機時遇到一支青年足球隊,那些孩子是如此忌憚于暴露身份,他們謊稱從事的是另一種運動項目。
這是一個凄慘的故事,一項給足球少年恥辱感的運動,有何希望可以奢求?
6月15日,恥辱再次加劇,對公眾而言,它究竟是一個陰郁的日子,還是一個狂歡的日子?
或許二者都是。
早在好多年前,就有人以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民眾很需要中國足球這樣一條“下水道”。國足慘敗給泰國隊之后的若干天,在眾生喧嘩的網絡世界,即使那些平素不愛足球的人,也以看似痛心疾首的姿態創作或轉發著對國家隊的揶揄、指責、嘲弄與謾罵。這真讓人懷疑:公眾是否潛意識里正期待著這么一個泄憤的時刻、肆意消遣的靶子?
沒錯,中國足球值得痛心疾首的話題實在太多了,功利,反智,犬儒,官僚主義……但是別忘了,足球是大眾文化、大眾心理的孩子,它在什么樣的環境里浸淫,最終就會長成什么樣。
我們注意到,許多關切足球的國人,對卡馬喬麾下球隊的萎靡不振語帶嗔怪。在他們看來,如今的中國足球姥姥也疼,舅舅也愛,求風得風,求雨得雨,污濁已被滌蕩,金元熠熠生輝,亞冠雄風漸起,聯賽火爆異常,偏偏是國家隊破壞了歡樂昂揚的局面,尤其面對泰國青年軍的潰敗,宛如珍珠翡翠白玉湯里的一粒老鼠屎。
這不是全部的事實。過去幾年,官本位、資本意志對足球的玩弄,恰恰在光鮮外衣的遮蔽下變本加厲地進行。國腳們在球場上的自暴自棄,只能說是以一種丑陋報復另一種丑陋。
卡馬喬剛來北京的時候曾說,中國幾乎在一切領域都取得了偉大成就,相信足球也不會例外。但是,足球規律殘酷地給出了否定答案——它不像某些冷僻的金牌項目那么容易馴服。
風行百多年的足球,確實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這里,功利主義是行不通的,暴發戶的做派是行不通的,長官意志是行不通的,“集中力量辦大事”也是行不通的。
過去幾年,足球迷的數量并未減少,足球“消費者”的比例或許還在不斷增加,但足球人口(踢球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的萎縮卻是觸目驚心的。而公眾與中國足球相互折磨的不正當關系,也呈惡性循環之勢。
中國足球何以這么不堪?情況比“卡馬喬是不是草包”復雜一百倍,或許普通看客也難脫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