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鐵道部長劉志軍在法庭陳詞中說:“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本應該為中國鐵道、為中國夢做更多貢獻,但是,因為放松了自己的學習,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走到了這條道路。”
這段話讓我對前部長的好奇心打消了一半。我原來覺得,你作為一個起于草根又深入體制的最后玩砸了的傳奇人物,內心應該有點不俗的氣概,在這千載難逢的時刻,說不定會說出幾句不落窠臼的話。
但是,劉志軍所說的,和我們以前聽過的所有“悔過書”一個尸吊樣。
官僚體系的話語系統本來就有特殊的文風,但其中有兩種更特殊:一是在他們中間流行的博士論文,二是他們被體制排除時,那份“悔過書”。這兩種文本讀起來雖然都讓人想吐,但它透露的腐朽思想和官場氣息,有可能為后世研究當今政體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悔過書”是怎么被“格式化”的?他們自己覺得好玩嗎?雖然每一份“悔過書”的目標讀者,都是上級領導。但奇怪的是,到上級領導出事以后,還是寫出同樣惡心的“悔過書”。難道他當初讀到下級或同僚的“悔過書”之時,就很欣賞,于是暗藏于胸,“悔過書”的格式就這樣流行下來了?
“因為放松了自己的學習”,如果哪個貪污犯的悔過書或者法庭陳詞少了這句話,這篇文章就不成立了。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思想足夠統一。他們都指控“放松了學習”害了他們。他們要在最后的時刻,堅持向公眾放出一陣煙霧,混淆一回視聽,咬定“學習”是惟一的防腐劑。
而且,我覺得跟所有官員一樣,當年的劉部長并沒有“放松學習”。我相信你老人家在各種場合的報告和講話,都充滿了廉潔和正氣,充滿了黨中央文件的新詞。我認為你學習已經成了習慣,不然,你怎么能把中國鐵路和在你身陷囹圄之后黨中央才提出的“中國夢”接軌?
你老人家這是在耍花腔,不放棄最后的機會再忽悠我們一把。黨的干部,貪官或尚未暴發的準貪官,都是善于學習的,他們沒有一位在臺上說了自己的一套,都是第一時間傳達了上級下發的一套。
但到了最后,他們知道說別的都沒用,卻明白把“放松學習”歸于罪首,至少是不會得罪組織的。
有一條底線,是所有站在被告席上的官員都拒絕去碰的:那便是,制度才能反腐,法治才能反腐。
劉志軍、劉志祥兩兄弟倒在鐵路上,成為重罪犯人,劉志軍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走上了這條路”的嗎?但劉志軍們最后都會向黨撒一次嬌,都會純潔無比地頌揚一次“政治學習”和“思想的魔力”,都會小心地回避制度的傷痛,回避他們完蛋的真正原因。
劉志軍在說上面一段話時哭了。而在這么動情的時候,話也說得滴水不漏,這是干部的水平,更是部長的素質。在作為部長的劉志軍的層面,他可以不甘心。但是,公眾已經夠傷心了,而他們還沒有找到出路,似乎只能繼續學習下去。這真讓人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