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順利,雙匯國際收購成功,很多中國人將吃上美國豬肉。
雙匯國際以前所未有的高價,收購全球最大生豬及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食品,金額約71億美元,其中支付現金47億美元(約289億元人民幣),并承擔后者債務約24億美元(約147億元人民幣)。其子公司雙匯集團的總資產才200億元,員工6萬多人,年肉類總產量300萬噸,銷售額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在1億美元左右。
雙匯將背上重債。雙匯國際控股公司已經授權中國銀行領銜融資最高40億美元,期限不會超過5年,以支持其對美國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的收購。同日,雙匯發表聲明稱,摩根士丹利也將為收購協議提供融資。這是雙匯背后的基金、投行的盛宴。
中國人吃高價美國豬肉,這是典型的溢價收購。雙匯每股34美元的報價與5月29號當天的股價比溢價31%,相當于后者預期盈利的17倍(其3年平均市盈率不到10倍)。
風險不止于高價。最新的監管文件顯示,雙匯同意,如果交易因監管或反壟斷原因無法完成,將向史密斯菲爾德支付2.75億美元的分手費,相當于交易現金的5.9%。不過,其中不包括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反對。美國國內有很多人對高價并不買帳,他們從食品安全、產品信用、豬肉供應鏈等方面提出了一連串質疑。
國際收購市場上有中國溢價,無論是鐵礦石、銅礦、石油還是農產品。中海油對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發起180億美元收購,即使高價收購也未必能夠成功,2005年中海油并購美國優尼科受阻,華為難以進入美國市場,中信泰富高價收購西澳鐵礦石,虧損、官司等麻煩事層出不窮。
反過來說,中國存在收購折價。
b423538c27b2f26c6194e1062822d3ca607b494dd31ee3c02eb79ebe77d289b6收購市場的溢價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產品信譽,以及收購者不計成本的國企性質。雙匯曾經爆發的瘦肉精事件,沉重打擊了公司豬肉產品的信譽。在考慮收購價格時,雙匯的信譽折價與對方的質量溢價,成為天平兩邊沉甸甸的砝碼。黃浦江上飄浮的死豬越多,在境外的收購價也就越高。一旦央企出境收購,國際收購市場就興奮莫名,找到一個肯出大錢的冤大頭并不容易。
收購技術、品牌、資源可以理解,為何要收購生豬和豬肉生產商,國內的生豬飼養農戶現在嗷嗷待哺。數量最多的農民無法解決中國生豬飼養的難題,小農經濟式的飼養模式決定了成本高而收益低。進口豬肉比本土豬肉便宜,此次被收購的美國豬企史密斯菲爾德表示,該公司養豬成本為每千克1.37美元,而在中國則是每千克2.1美元以上。
小農經濟不僅劣化中國的豬肉質量,也在消滅中國的本土豬。
為了追求產量,中國本土的特色雞、特色豬幾近滅絕。5月27日,《瞭望東方周刊》刊文《豬種有危機?》,稱因受外來豬種沖擊,我國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呈下降趨勢,31個品種處于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其中最適合做回鍋肉的四川成華豬已瀕臨滅絕。日本牛肉進口,有標準的生產線,同時精養神戶牛,成為高品質牛肉的代名詞。我國本土肉滅絕,外來肉主導,農村戶養的肉難以保障質量。
世界上約一半的生豬,也就是約4.76億頭在中國,有如此之多的豬,中國仍然不是豬肉強國。
封建的、產權不清的小農經濟害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