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調的水彩動畫投射在幕布上,映出一座大廈的縱切面,3名演員在窗口現身,唱起詠嘆調,在溫暖的燈光下寫日記,逗貓。開場前領到的“奶奶軟糖”,“六一”前夜的演出時間,叫《上街的動物和孩子們》的劇名,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一場歡快明亮的童話劇,卻原來是英劇《黑鏡》般黑暗、怪誕、沉重的成年寓言。
這是一棟叫河口大廈的貧民窟,龍蛇混雜,孩子靠“伏特加、羅宋湯和眼淚”養大,豺狼在門外徘徊,女人只穿豹紋裝。艾格尼絲帶著女兒伊維如天使下凡般來到這里,想用“一點點愛、鼓勵和藝術教育”拯救孩子。為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生活條件和Xbox”,窮孩子發起暴動占領了上流社會的公園,綁架了市長的貓,被塞進黑色冰激凌車帶到監獄,喂食連服7天即變呆滯、順從的“奶奶軟糖”。艾格尼絲的女兒也在其中。纖弱、憂郁、內向、孤獨的門房變身英雄,將伊維救出虎口。然而,當他站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岔路口,盡管全場觀眾高叫著選擇前者,他仍然邁向了深淵。
黑暗冷酷得沒有一絲希望的劇情,因動畫背景和真人表演的新穎結合而變得瑰麗。《金融時報》評論說,這是“令人狂喜的黑暗,即興的戲劇”。如同一扇三折屏風,動畫格局固定為左中右3部分,左右兩扇窗和窗子里的演員把2D背景變成3D舞臺。左邊是門房,右邊是尖酸刻薄的女看門人,與正中的主角共同演出一場三聲部和聲。主角時而是艾格尼絲和女兒,時而是舊貨店老板娘和女兒,溫暖愛心和世故冷漠輪番登場。繪畫投影在舞臺布景中并不罕見,但在《上街》中,由插畫師、《上街》的聯合創始人保羅·巴利特繪制的動畫遠遠不只是背景,它推動故事發展,更跟表演結合得天衣無縫。門房做個拍打的動作,墻上爬行的“蟑螂”投影應聲變成爛泥,熊孩子們更是從未真正出場,在欺負艾格尼絲和上街鬧事時,均以剪影出現。那3個演員就像是在綠幕前演出,學會了與空氣和影子演對手戲。剪影和動畫亦非寫實風格,隨時幻變,恍如不斷旋轉的萬花筒。怪異和充滿想象力的畫風和表演,令人聯想到蒂姆·伯頓、大衛·林奇甚至經典默片《大都會》——劇團的名字正是向這部誕生于1927年的名作及默片世代致敬。
2007年,只有5名成員的1927劇團在愛丁堡邊緣藝術節初次亮相,就憑首部長篇作品《在惡魔和藍色深海之間》斬獲大獎,一炮而紅。2010年首演的第二部作品《上街》再度收獲如潮好評,除了其融合舞臺、電影、繪畫,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風格之外,與現實驚人的相似也讓人們驚呼這是一部“先知之作”。《上街》的劇情讓觀眾聯想到2011年那場舉世關注的倫敦學生騷亂,然而它卻早于其一年面世。劇團工作室位于倫敦東區,創始人、同時也是導演和主演的蘇珊·安德拉德目睹了Hackney區的急劇變化,這里本是窮人和移民聚居地,大批財富因倫敦奧運涌進,蘇珊感到,“早晚要發生些什么”。
然而,即使沒有那場騷亂,能引發人們會心微笑的細節也無處不在,“踢皮球”的政府部門,不切實際的藝術家,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下賤仍懷有夢想的屌絲,哪里沒有呢?
